《无极》上榜科学吗?影迷心中的经典电影TOP25

小编:Ocean 2013/11/01 14:12

TOP25.《春光乍泄》

黎耀辉与何宝荣是一对同性恋人,两人同往阿根廷游玩。何宝荣从地摊上买回一盏旧台灯,灯罩上的那条瀑布令两人心驰神往,最后两人得知那是伊瓜苏大瀑布(Iguazu),于是相约一起去寻找,却因为迷路逗留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

好景不长,何宝荣嫌黎耀辉太过沉闷,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在旅途中一言不发地离开了黎耀辉,消失在马路边的旷野中。两人分手后,辉在小酒馆做侍者揾钱,而荣则靠勾搭洋人同志维持生活,但两人的心中仍旧彼此牵挂。几个月后两人在酒馆无意中碰见了。何宝荣有意与黎耀辉“重头来过”,黎耀辉心中仍惦念着何宝荣,但还是几次三番地拒绝了荣。某夜,浑身是伤的荣找到辉的住处,他把洋人送的手表送给辉,而被洋人殴打至头破血流。两人因为这次事件得以重修旧好。双手受伤的荣无法自理,留在辉的租来的小房子里。于是辉每日悉心照顾荣,两人关系尽复,度过了温馨美好的一段时间。辉每日出去工作养家,为荣做饭,还为荣抱不平,用酒瓶子怒砸了打伤荣的外国同志。两人在深夜的厨房相拥而舞,这段美好的往事一直留在辉和荣的心中。黎耀辉去一家餐馆当厨师,结识了私自出家门周游世界的张宛,为了筹钱也在厨房帮工。荣因为一个电话怀疑辉同小张有染。伤愈后的荣又经常出街,辉怀疑他另有新欢,两人互相不信任,产生了矛盾。争吵之后,荣要离开,辉却不肯把荣的护照还给荣,荣大怒离家出走,从此辉对荣避而不见。辉觉得小张很像年轻时的何宝荣,对他产生了好感。孰料小张却突然要去美洲的最南端,据说是世界的尽头云游。分开之时,辉感到心里非常难过又难以说出口。小张走后,辉为了筹钱返香港,又去了一个屠宰场工作。

何宝荣找到辉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旧居,却发现辉已经离开了,只把那盏瀑布灯和荣的护照留在桌上。荣打扫了房子,在两人曾经共同住过的小屋子里住了下来,只是再没有人会为他做饭、擦身、晒被子,再没有人和他吵架、斗嘴,再没有人满怀醋意地阻止他出街,也再没有人同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寒冷的深夜在窄小的厨房里款款起舞,深深相拥。荣修好了破掉的瀑布灯,突然发现瀑布下,站着两个人。荣知道此生再无望找到辉同他讲“重头来过”,抱着辉留下的红色毯子痛哭失声。辉的生活失去了方向,迷茫之下他又想起那句话“不如重头来过”。辉于是开着车去寻找那条本应是荣与他共游的瀑布。大瀑布下,辉倍感孤单,决定返回香港。途中他绕道去了台北张宛的家,没有见到小张,却在那里有所领悟,要开开心心地在外面流浪,就要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而何宝荣现在已没有。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对我来说这都是墨镜最巅峰时期的电影。抛开同性话题,这部电影其实都是墨镜老生常谈的关于爱情的故事,可能只是他自己的爱情故事,只不过主角变成了两个男人。墨镜的电影迷人有余,主要是因为杜可风。其实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没什么好说的,其主要内涵还是爱情出发的链接式感觉。要说巅峰之作,恐怕楼主认为应该是杜可风的巅峰之作。相对于前面的19位作品,楼主把这部电影排在20,虽然很低,但是传达了楼主对墨镜的喜爱。

牛游戏网

 


TOP24.《恐怖游轮》

这个影片的主要情节讲的是一个亡灵试图在死神面前所做的无谓的挣扎,深陷于由自己的意念营造出来的炼狱里受苦,万劫不复,无尽轮回。故事的开端在于影片的结尾,本打算同朋友们一起去海上航行的Jess(杰西)与她的儿子在路上出了车祸,不幸身亡。遇难后,Jess的亡灵遇到了出租车司机,一名身着黑色衬衫、体型瘦削的男子将Jess带上了车,我们将这个男子理解为“引渡者”或是“死神”。Jess坚持要到港口去,要再次见一见自己的朋友们。“引渡者”答应了,到达港口后,Jess下了车,“引渡者”司机询问:“我会把里程表一直开着,你会回来的对么?”,潜台词是“我们该走了,该离开了,对吗?”Jess答应了,可是她没有履行承诺,仍旧坚持与Greg等朋友们一同上船进行航行,因此进入了无法走出的循环之中。这里便可以接上影片的开头。由此看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一个不愿承认自己死去的灵魂做的徒劳的抗争,她对朋友的关切、对儿子的牵挂,乃至后来近乎决绝的疯狂抗争,都无法改变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她渴望违背自然法则,以恢复失去的生命,恢复失去的爱,渴望弥补自己曾经带给儿子的伤害。而这一切都注定了她将陷入自己的心造出的炼狱,无止境地循环下去。影片中反复出现明朗的画面、碧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海水,显示出一幅美好的图景。然而很难想象,这样的世界却是一个人死后的境遇,连海鸥的鸣叫都那么恐怖而幽怨,到处弥漫着无法摆脱的恐惧和痛苦。

此片的评论常常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用时空重叠的理论,想要理清现实逻辑(时空穿越说);一派主张Jess的鬼魂在车祸后进行了一场幻境之旅(鬼魂说)。其实这两种解释并非互相矛盾的,即使是幻境也是一个完整的程序,也是遵循严密的内在逻辑的。

《恐怖游轮》应该是楼主除《电锯惊魂》以外最喜欢的一部悬疑惊悚电影,也许相对于《电锯惊魂》所带来的震撼有过之不及。楼主看到此片的时候是跟我姐一起看的,本来只是因为无聊没事做找点恐怖片看看,所以就百度了下。看完此片后,我老姐看到的只是一身不解和急速涌来的恐惧,而我已经被这部电影深深地吸引。楼主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只是懵懵懂懂,大概知道这部电影所讲的是什么,后来我自己又看了第二遍,这部高智商电影才走进我的电影名单中。不论片中的细节处理或者效果,导演仿佛已经抓住观看者的心,你永远无法猜透它的下一步到底是什么。你觉得下一秒出现的画面应该是这样的,结果它又会给你惊喜。论其伏笔,精彩到没话说。本片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也是简洁明了。如果《电锯惊魂》只拍一部,那我可能觉得这两部电影在伯仲之间。不过《电锯惊魂》带来的过度审美疲劳,确实让我更加钟爱此片,它应该排到更加前面一点,但比它出色的电影对于楼主来说应该是前面18位。

 


TOP23.《霸王别姬》

身为窑姐,小豆子的母亲(蒋雯丽饰演)无力抚养孩子,只能狠心将小豆子送到梨园谋生。小豆子天生多出一根手指,其母一狠心剁掉了他的多指,小豆子才得以进入戏班。古时戏班训练手段严苛残忍,身世不干净的小豆子既要忍受师傅好心却暴力的训练,又遭同伴孤立。还好有大师兄小石头帮扶,小豆子才一天天挺了过来。在保护与被保护中,二人的关系超越朋友,超越兄弟。天生丽质的小豆子被选作旦角,却分不清假戏与真实生活,不愿在戏中“承认”自己是女儿,几次遭师傅毒打。终于,在另一名戏童的引诱下,小豆子出逃,而一心疼爱他的小石头也不忍见他受罪,所以冒死相助。成功逃脱的小豆子偶遇京戏名角,听了一出《霸王别姬》,意识到只有苦练才能成就艺术的他返回戏班。戏班里,小石头正因放走小豆子二人的事挨打。为保护师哥,小豆子决然担下责任。而师哥不忍看小豆子挨打,竟与师傅打斗,混乱中与小豆子一同逃走的戏童小癞子因惧怕刑罚而自尽。最终,经历生死之劫的小豆子明白了师傅的苦心教诲:“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但是,他仍分不清假戏与真实生活,总固执地念错戏文,在连他最爱的师哥都狠狠用武力要他“承认”自己是女儿后,他在潜意识里彻底相信自己就是女儿。那个时候的戏子是下九流,小豆子在一次演出后被一个老太监凌辱。悲痛却只能隐忍的小豆子从老太监处离开后,在大街上偶遇一名弃婴,感到同病相怜的小豆子执意将这名弃婴带回了戏班,却不知这个孩子长大后竟终成祸患。

春去秋来,几年后,小豆子与师哥合演的《霸王别姬》名震京师。小豆子艺名程蝶衣,对师哥的感情正如虞姬一样从一而终。而艺名段小楼的师哥只把蝶衣当弟弟,不仅不懂他的暧昧,更在冲动下答应要娶同样命运多舛的风尘女子菊仙。蝶衣随即和菊仙争风吃醋,在意识到大大咧咧的师哥对他们俩的过去非常淡漠后,蝶衣欲与段小楼决裂。在一次演出中,段小楼刚要穿戏服,却被一伪军士兵抢去穿在了一个日本军官身上。段小楼随之与那伪军士兵发生争执,用茶壶砸伤了士兵,然后就被关押在日军大牢里。程蝶衣为救师哥委身为日本人唱戏,却被不明事理的段小楼误会。段小楼一气之下真的娶了菊仙,而蝶衣则在绝望中投向此时身边唯一欣赏他的官僚袁世卿,任自己沉沦。二人斗气,被师傅教训要他们和好,菊仙阻挠,并且暗示蝶衣在吸食鸦片,问做师傅的管不管,隐晦地表达了师傅偏心,这惹狂了段小楼,要打菊仙,菊仙气急说出自己已有身孕。后来师傅猝死,蝶衣和段小楼两人又重新收养了蝶衣多年前带回来戏班的弃婴小四,勉强和好。抗战结束后,两人被迫给一群无纪律无素质的国军士兵唱戏,段小楼与士兵冲突,混乱中菊仙流产,而后有士兵以汉奸罪抓走蝶衣。段小楼倾力营救蝶衣,低声下气去求曾经玩弄蝶衣的官僚袁世卿。菊仙要蝶衣说谎苟且求释,并将小楼不再与蝶衣唱戏的字据给蝶衣看。于是蝶衣在法庭上始终不屈,却因其技艺被国民党高官营救。解放后,两人的绝艺并没有受到重视,误尝鸦片的程蝶衣嗓音日差,在一次表演中破嗓,决心戒毒。历经毒瘾折磨后在段小楼夫妻的共同帮助下终于重新振作,却被当年好心收养的孩子小四陷害。小四逼着要取代他虞姬的位置,与段小楼演出。段小楼不顾后果罢演,菊仙为了大局劝他演,段小楼最终进行了演出。蝶衣伤心欲绝,从此与段小楼断交。文革时,段小楼被小四陷害,并逼他诬陷蝶衣。段小楼不肯,被拉去游街。此时蝶衣却突然出现,一身虞姬装扮,甘愿同段小楼一起受辱。段小楼见蝶衣已经自投陷阱,希望能保护菊仙,而在无奈中诬陷蝶衣,甚至说他是汉奸。蝶衣听后痛不欲生,以为段小楼只在乎菊仙,又看到自己所怨恨的菊仙此刻竟在可怜自己、帮助自己,便将所有的愤懑发泄在菊仙身上,抖出菊仙曾为娼妓。段小楼因此被逼与菊仙划清界线,说从来没爱过菊仙,菊仙在绝望中上吊自杀。

历尽沧桑的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十一年后再演《霸王别姬》,蝶衣情感依旧,却蓦地被段小楼提醒:自己原来终究是男儿。是的,自己是男儿,对段小楼的爱情都不过是一场美好而痛心的奢梦。终于梦醒,却将身心都已倾献。不愿梦醒的蝶衣宁愿像虞姬一样,永远倒在血染的爱情里从一而终。他用自己送给段小楼的宝剑自刎了。这时,段小楼才终于意识到,他对蝶衣,蝶衣对他,都不仅仅只是兄弟……

《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并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认为“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说:“《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纽约时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高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巨作。”《时代》杂志:“《霸王别姬》是一部场面绚丽、剧情曲折、动人心弦的史诗式巨制。”《西雅图时报》:“《霸王别姬》可以说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这部电影的传奇风格是由演员的表演功力和剧情的设置奠定的。”《波士顿全球报》:“《霸王别姬》具有历史性的共鸣和震撼,令人热血沸腾。”

都是同性题材电影,在楼主心中《霸王别姬》显然要比《春光乍泄》更加耐人寻味。如果说《春光乍泄》是迷人的话,那《霸王别姬》就是内涵。这部出自陈凯歌巅峰之作的电影,确实没有让我们失望,有关影片的惊喜自然在于哥哥出神入化搬的演绎和那首《往事不要再提》。本片还是陈凯歌一贯事的流水化叙事,其在于真,可谓凯导神来之作。关于爱情,对于楼主来说没有什么好讲的,墨镜有墨镜的爱情理念,陈凯哥有他的关于爱情的传达方式,而这方式更加文艺,更加含蓄。

 


TOP22.《十二只猴子》

自从1996年世界被一种致命病毒侵袭之后,囚徒詹姆斯·科尔被强迫作为志愿者,由2035年穿越时空回到1996年追查当年病毒扩散的原因,以便由科学家想办法预防并阻止它的发生。

然而,时光穿越出现了误差,科尔被送到了1990年的巴尔的摩。他被精神病医生凯瑟琳·雷利诊断为精神分裂和幻想症,因为他向人们描述6年后将有50亿人口死于一场病毒灾难。在疯人院中,他与病友杰弗里·戈因斯格外谈得来。戈因斯主动帮助他出逃疯人院,却没成功,科尔在被关进黑屋子时,被2035年的科学家招了回去。第二次时空穿越依然出现问题,他被传送到一战时期的战场(剧中提到这场战争发生在1917年),而且受了枪伤,紧接着又第三次传送到了1996年。病毒的发源地是在费城,于是他找到了凯瑟琳,让她帮助他去费城,寻找释放病毒的罪魁祸首:十二猴军团。他们以这种怪异的图案(十二只猴子围成一圈)为标志。科尔寻找到此时已经转而支持父亲成为名人的杰弗里,发现杰弗里就是十二猴军团的领导者,继而再次被科学家召回。科尔因得到重大调查结果而被特赦,但此时的他由于多次时空穿越而意识混乱,误以为病毒等一切都是他的幻想,于是他假作自愿阻止十二猴军团,实际为了回到过去而进行了第四次穿越。与此同时,科尔对谷仓中的小男孩的预言,从他腿中取出的一战子弹,让凯瑟琳开始怀疑科尔的话的真实性。直到她发现在照片墙上的一战照片中,有科尔的身影——她一开始就觉得科尔眼熟的原因,凯瑟琳才终于相信科尔的确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凯瑟琳相信了他的话,决心帮助他挽救人类的命运。“十二猴子军团”原来是个“动物解放运动协会”,而杰弗里的父亲却是因“虐待动物”闻名的病毒专家科兰德。杰弗里是个疯狂的为动物自由而战的人,于是他组织了十二猴军团,绑架了父亲,只不过要将被科兰德博士关入动物园的动物全部释放出来,那场致命的病毒根本与十二猴军团无关。科尔知道真相后,留下录音提醒未来的科学家,并决定不再回到未来。正当两人在机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时,凯瑟琳却意外地发现博士的助手皮特斯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此时科尔接到任务要射杀皮斯特,结果被警察击毙,躺在凯瑟琳的怀中死去。凯瑟琳悲痛万分,想起科尔不断重复他在梦中见过自己,环顾四周,她看见了小时的科尔。

这是一部冷调子的科幻惊悚片,故事情节游走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之间,观众一不留神就会对跳跃式的叙事感到混乱。英国导演特里·吉列姆的风格一向比较偏重知性思考而非热闹的动作场面,故本片给人留下不少可供思索回味之处。布拉德·皮特饰演疯疯癫癫的精神病患者,成功地破坏了他的金童形象,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在楼主心中,《十二只猴子》可以说用伟大二字来形容,科幻惊悚片能拍成这样,可谓前无古人后可能也没有来者了。长久以来,美国导演特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一直是我最敬爱的在世电影艺术家。吉列姆至出道始,从未获得过任何一个重要电影节的主要奖项,他不但游离于好莱坞的主流之外,也不入欧洲评论界的法眼。然而全世界热爱他的影迷不计其数,影迷在网上为他建的殿堂“特瑞·吉列姆爱好者杂志”,内容之详尽是我迄今之仅见;以高品位著称的DVD出版商克莱特伦(Criterion)公司已发行了他的两部影片《巴西》和《时间强盗》,当代导演中享有这一殊荣的寥若晨星,即便如阿巴斯、大卫·柯能堡和马丁·斯科西斯也仅有一部作品入选。其中《巴西》一片更是破天荒的受到特殊礼遇,由克莱特伦精心制作了三张内容丰富的DVD碟片,更获得当年的DVD出版大奖。

我个人与吉列姆的相遇发生在1997年。这张名叫《十二只猴子》的碟片从此永久的留在了我光盘包里。在几年的时间里我重温此片不下十次之多,并且不厌其烦地向所有爱好电影的同道推荐。《十二只猴子》于我而言已不再是一部电影,而是通往波普所谓“世界3”的一扇大门。这个极端复杂、暧昧却又感人至深的电影文本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TOP21.《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一部1994年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编剧及执导创作的一部动作电影,也是他首部往好莱坞发展拍摄的电影,由让·雷诺、盖瑞·欧德曼及娜塔莉·波特曼等主演。本片主要拍摄地点是纽约。该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职业杀手与一个小女孩的感人故事,是一部具有极强的商业性元素的主旋律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纽约大都会里,由让·雷诺所饰演的职业杀手里昂,受餐厅老板委托杀人。当他是以杀手的身份出现时,冷静而神秘,杀人手法令人热血沸腾。但当他卸下杀手面具时,则又回归成为平凡的市井小民,简单到连基本身份证、银行帐号都没有,每天至少喝杯鲜奶,喜欢浇花及细心地擦拭心爱盆栽的树叶,是个具有双重身份角色扮演的人。而就在里昂所住的公寓内,有人暗渡陈仓地进行毒品交易。小女孩马蒂达的父亲是警方缉毒组的线人,因为贪心私吞了部分毒品,遭到神经质警官斯坦报复,杀了全家人,却遗漏了小女孩马蒂达。马蒂达为了安全起见而躲进隔壁里昂家,她知道了里昂的杀手身份。为了保护自己及报杀弟之仇,马蒂达以坚定的口气要求里昂训练她成为一位真正的职业杀手。在此之后,斯坦亦全力搜寻马蒂达以杀人灭口。里昂只身闯入警局解救去复仇的马蒂达,并杀死了警员。警方大惊之余,下令围剿公寓楼并全力搜捕里昂,双方交战之下引发了一场紧张刺激的终极追杀。里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并让她通过通风管道逃生,并嘱咐她,他留给她的钱在餐厅老板那里。里昂化装成警察想混出包围圈,但被斯坦识破。最后一刻,里昂引爆了身上的炸弹。里昂已经40岁了,他是一名习惯独来独往的职业杀手,并且始终恪守着不杀女人和孩子的原则;而玛蒂达却只是一个普通的12岁的邻家女孩。这样的两个人的生活轨迹本互不相干,原来也不会有任何交集,然而只因后者不幸惨遭灭门之祸,才令二人意外地走到了一起,并且在他们之间还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爱情。这乍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毕竟两人的年纪相差太大,但细细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里昂虽然已年届中年,而且为人沉默冷酷、机智干练,但在他不苟言笑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温柔善良、天真质朴的赤子之心。多年来离群索居的杀手生活令他倍感孤独与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亮色就是那盆银皇后。他把它当成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培育,不知不觉,这盆绿色植物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朋友。在他眼中,它甚至就是另一个自己。而女孩玛蒂达虽然年纪尚小,且看起来是那般的柔弱无依、楚楚可怜,但她的生活经历以及悲惨的特殊遭遇令她的性格变得非常的倔强任性、独立自主,而且还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里昂对于她而言,固然是值得信赖与依靠的对象,而她对于里昂而言,又何尝不是后者黑色生命中那缕突然出现的金色阳光呢?同是天涯沦落人,再加上长时间的相濡与沫,生死与共,于是这样两个有着同样孤独且渴望温暖的灵魂自然越走越近,最终擦出微妙的火花。虽然里昂最后为了救玛蒂达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但他一定不会后悔爱上她。因为是她,让他重温了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了爱情的甜美,并且完成了对自身灵魂的救赎(他最终用自己的血,洗清自己曾犯下的罪孽);而玛蒂达呢,相信亦不会后悔把自己的初恋给了那个叫里昂的中年男人,因为是他,让她得到保护不受伤害,重温久违的家庭的温暖,并明白了爱情的真谛,且学会了该如何去珍惜。

影片的成功之处,便在于真正将两种区别甚大的模式规范合成一体,形成了巨大的合流,让观看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它没有屈从于某一模式之下,而是对各种手法、技巧加以借鉴,并把它们都错落有秩地分布到影片当中,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显上一把。拿片尾来说,男主人公愿牺牲自己,让女孩儿带着植物独自逃生,这是典型的传统路子,也是好莱坞电影里屡试不爽的桥段。但由于前面的一系列铺垫铺得很好,因此观众还是会受到感动。若按好莱坞电影的做法,这会儿可能就会给里昂一个悲壮的结果:警察的重火力猛轰他的住所,里昂则面对镜头视死如归,再配上一个上扬的音乐——又一幕“悲壮”而“动人”的场面出现了,又一位“银幕英雄”诞生了。与此同时,成堆的弹药组合还让观众好好过了一把眼瘾。但吕克·贝松却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处理的,这就显示出了法兰西人特有的敏锐感受和出色的创造才能,这样的“英雄之死”比之前描述的具有了更强的震撼效果,让我们同里昂一起,在光明到来之前的一瞬间和他一道感受死亡,这无疑让他的死去更具分量,也使影片对里昂的刻画前后统一了——他从生到死都是如此平凡,在平淡之中彰显出人性的伟大。在此之后的那个大爆炸场面又回到了好莱坞式的叙事模式上来,但此时运用得恰到好处,完全释放了观众的心。

本片导演吕克·贝松很好地设置了影片诸多细小的矛盾,从而使影片得以区别与同类型的其他影片而获得成功。首先,作为一个职业杀手,里昂不杀女人和小孩,那句“NO WOMEN NO KIDS”很难令人把里昂和他一个优秀的杀手身份联系起来。此外,里昂每天早晨会打开窗户,摆出那盆最中意的绿萝,这个细节频繁在影片中出现,不论他居住在哪里。这说明里昂虽然是个杀手,但是也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影片进行到后半段,也交代了里昂之所以当一个杀手也是身不由己。

看完本片,不难看出玛蒂尔达家庭的悲剧。警察的滥用私职,律法的空洞无力,直接导致了玛蒂尔达话语的粗俗和生活的凌乱,甚至自认为是已满18岁的大人。同时也表现出1994年的美国乃至世界某些地区的黑暗、冷酷、歪曲。里昂的悲剧说明了在当时的世界,光明的力量总会受到反面势力的打击报复,这一观点在电影《战争之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这个不太冷的杀手,只有在天堂里才能散发自己本身的光明吧。

 


TOP20.《教父》三部曲

在第一部中,1945年夏天,美国本部黑手党柯里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柯里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教父”有三个儿子:暴躁好色的长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迈克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教父”是黑手党首领,常干违法的勾当。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他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索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圣诞前夕,索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养子,家族参谋顾问汤姆·黑根,并派人暗杀“教父”。这是教父一生中遭遇的第二次袭击。第一袭击在电影中只用几句话就草草带过,而在小说中却是这样叙述的:一个小刺客抱着必死的决心冲进教父的房子并向教父投出了炸弹,教父因此受了伤,而那刺客也被乱枪打死。“教父”中枪入院,洛佐要汤姆·黑根设法使桑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桑尼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却发现医院里没有一个人,原来是警方亦和索洛佐串通一气,把医院的保镖全部赶走。于是在医院里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的斗争,最终保住了他父亲的性命。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索洛佐和警长要求和迈克谈判,因此迈克趁机想出计划杀掉索洛佐和警长。在一家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索洛佐和警长。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他娶了美丽的阿波罗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桑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被巴西尼家族的人枪杀。“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听到噩耗的迈克也受到了袭击,被收买的保镖法布里奇奥在迈克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杀死了谋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奥。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桑尼报了仇。仇敌尽数剪除。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冷峻地命医生把康妮带走,让旁人认为她得了精神病。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迈克·柯里昂。

第二部里面,在西西里,少年时代的维托父兄皆为当地黑手党首领唐·乔奇所杀。在母亲舍命掩护下,维托得以逃脱,并来到了美国。这已经是1901年的事了,第二代教父回忆起父亲的青年时代,不由得深深感到了创业的艰辛。迈克和妻子凯为儿子托尼举行了圣餐仪式和庆祝活动。但就在当夜,迈克遭到了袭击,所幸没人受伤。面对接管家族后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迈克又回忆起了父亲唐·维托到美国后的“奋斗”历程。迈克一步步进行着复仇,同时他也在不断拓展家族的势力。通过与吉尔参议员勾心斗角的明争暗斗,迈克终于又控制住了一家大饭店,并开展了赌博生意。就在迈克尔扩大家族的势力时,一名叫海门·罗斯的黑道人物又闯了进来,企图占领迈克的地盘。双方在暗地里展开了较量。迈克尔不满足于在国内已有的势力,他的手又伸到了古巴。然而革命的爆发却使他的计划受到了严重的挫折。罗斯收买了迈克尔的哥哥弗雷多为他提供情报,企图暗杀迈克,但迈克也已对罗斯采取了暗杀行动。迈克尔含泪处置了弗雷多,却不禁回忆起当年父子兄弟间其乐融融的情景。迈克的不法行为终究为他招来了麻烦,政府展开了对他的调查。迈克受到了一系列的指控,然而借助权术,迈克又一次转危为安,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迈克成功地对付了政府的调查,但他的妻子凯却再也受不了这种充满了暴力、暗杀和罪恶的生活。她去做了人工流产,含泪离开了迈克。亲人的离去和兄长的背叛使迈克深受打击。金钱和权势并未给迈克带来幸福。他孤独地坐在湖边的住宅外,茫然地望着远方……

而在《教父》续集面世十六年之后,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逼于经济因素而拍了这部帮会电影经典的第三集。整体成绩虽不及前二作,但仍为柯里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诗式的完结篇。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迈克此时已步入老年,他想将家族事业从黑道漂白,向欧洲的大企业和上流社会发展,并准备安享晚年,不料发现白道的斗争跟黑道一样激烈,最后仍不得不用暴力手段解决纷争。本片主要角色沿续前两集,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亚演饰新一代接班人,导演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也参加演出。时间是1990年。迈克已经年过七十。政府不断地追查他的罪状,使他萌生了弃恶从善的念头。他向家族提出停开赌场,集中一笔财富做正当生意。为了赎回灵魂,迈克晚年想把违法挣来的资产转向欧洲,使其合法化。他通过在梵蒂冈教廷的关系网来实施这一计划。当梵蒂冈银行出现巨额亏空时,迈克认为机会来到了。

迈克的儿子托尼在大学攻读法律,但他却不愿当律师,而酷爱歌剧艺术。迈克决定让大哥逊尼的私生子文森特继承家业,当第三代教父。文森特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对迈克言听计从,因而很得他的欢心。但他也是个好色之徒。他一面和女记者幽会,另一面又追求教父的爱女玛丽。但迈克不允许文森和他女儿结合,因为黑手党的教规禁止自己人通婚。为此玛丽和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双方疏远了。特鲁西指示乔扎撒刺杀教父及其伙伴,教父在文森特的帮助下死里逃生。在教父养伤期间,文森特用计杀死了乔扎撒。教父想退出江湖,文森特表示他想继承克里昂家族的首领。但教父提出:他必须与自己的女儿玛丽划清界限,文森特答应了。他就是第三代教父:文森特·克里昂。迈克让文森特假装叛变,打入了对方内部,摸清了情况。为了清除最后几个仇敌,迈克派了手下到纽约和西西里各地追查。然而,当他和归来的妻子凯一起观看儿子托尼表演的歌剧时,一场血腥的残杀就发生在他身边。新教皇被刺杀,文森特也派人杀死了特鲁西及其追随者。一个杀手潜入了歌剧院。在枪声大作中,迈克死里逃生,但他的爱女却为了掩护他而牺牲。权力使迈克登上了辉煌的巅峰,但权力也使迈克沉入了罪恶的深渊。他终于走上了穷途末路,在悔恨和绝望中渐渐地离开了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

《教父》,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三部曲,没有之一。在《教父》这部电影面前,我不得不怀疑自己的鉴赏能力。因为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给我的最深印象似乎是情节繁冗——电影耗时长、出场人物多,自己恰恰对其背景又缺乏理解,简直令人看得疲劳。在饱受大片刺激的刺激后,还真很难耐下性子突然去接受这样一部所谓的经典。重看《教父》的打算早已萌生,却总担心静不下心来走一次那3个多小时的流程,所以一直不敢轻易重温。对于情节,我早已不存在好奇,因为三部《教父》都领教了,还能留下多少悬念。所以这次重温是纯粹的欣赏,感到自己要好好审视一下教父的出众之处,再次仔细看看大师马龙·白兰度、埃尔·帕西诺的表演。

浪漫主义黑帮史诗——《教父》

这个“浪漫主义”头衔我之前很难理解,至少电影中的仇杀和血腥场景也没少出现。在这种浪漫与写实之间,自己也本不了解其界定的出发点。后来,马丁·斯克塞斯的《Good Fellow》给了我一个鲜明的比对。《Good Fellow》告诉我,现实中的黑帮其实是十分粗鄙的,而这种东西拍成电影简直让我看不下去。反观《教父》,它是装点得如此富丽堂皇的电影。在片中,维托·科里昂实际是黑帮老大,但他冠上了“教父”这个身份,而且这绝不单单是名号上的区别。我相信电影所要描写的不再是那种寻衅滋事的黑帮组织的杀戮和战争游戏,而转向了科里昂家族的人物命运这个话题。他们如同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个阶层在新生都市的纷乱逐鹿中产生(如同《纽约黑帮》所描述的背景)。作为后来的幸存者掌握了强大的权势和财力,触手伸及各方各面,甚至还能充当平民的保护神,看似强大无比。但实际上,家族的生存始终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他们不仅要参与黑帮间的明争暗斗,在从社会的黑暗代表努力转向社会主流的道路中更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时代的发展中举步维艰。这就像一场不可逆转的悲剧,无数的枪杀洗底,甚至包括对自己的亲友手下,让人简直有些麻木了,这场悲剧就是从《教父》第一部开始。马里奥·皮左和科波拉的对一切的诠释是戏剧化的,在科里昂家族的经营中,产生了激烈的叛乱挣扎,涉及政府、亲信及各方各面,又加入了细腻的感情戏成分,取材对一部电影来说太宏大了。对比其它的黑帮题材,别人通常只能挖出一小块题材来拍一部电影,而《教父》这个题材如果引申出去,却完全可以超越“黑帮”这个主题,映射到更广的方面。

一部心灵史诗——《教父》中的人物

这又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评语。《教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马龙·白兰度演绎的维托·科里昂。之前看这部电影时,我对马龙·白兰度缺乏了解,只觉这个维托·科里昂很有特色的表演。后来,电影《现代启示录》却使我惊奇发现,白兰度的两次表演竟然犹如变身,原来白兰度并不是本身就看起来是那样。那他又怎么会想到在演《教父》时,把下颚弄得像塞棉花,用沙哑沉稳的配音,连姿态也处理得绝妙,细品他的表演还真是觉得高山仰止。更绝妙的是,在第二部中还能找到生性沉稳的德尼罗做对应就。在我看来,维托·可里昂在电影中是塑造成近似神的人物。他眼光锐利,处事不失大气。而同样拥有智慧的第二代“教父”麦克·可里昂(Al·Paccino)却总是过于太锋芒。不可否认,两代教父同样睿智,但维托在做重大决定时会选择温和的手法,他愿意放弃纽约的势力来谋求帮派间的和解,保全家人的性命。在维托这种气派面前,我要开始同情麦克。他承担其家庭事业首先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一旦陷入这份事业后,却简直无法自拔。麦克是悲剧的最大承担着,他毫不留情地洗底手下和亲信,铲除一切威胁势力,而且很难说这种激进的做法不明智,因为这往往是维持家族事业所必需的,就在那种被判频繁到疯狂的境地。然而背起这个包袱也意味着其它方面惨痛的损失,亲情、爱情方面。我一直很欣赏电影的结尾,在背景音乐中,大门被关上,然后是Kay的一个特写,这给人一种强烈的隔绝感。Al·Paccino的刚性演绎持续到了门后远影这一幕,却预示着不免已经踏上不归路。或许第二代教父要承担的东西太多了。Al·Paccino似乎用一种冷峻来表现,他的表情似乎始终如一,做事毫不犹豫、不留情面。我觉得除了这种冷峻的气质,没有什么能支撑人负担起这个沉重的包袱。

写到这里,我觉得写得并不顺畅。一想到写《教父》,头脑里似乎立即发散出去,能想到的内容用键盘永远打不完。只是觉得经过这次重温电影,有热情写点东西了,最后却发现也只能挑了自己想法一小部分表达出来。

 


TOP19.《阿甘正传》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甘的脚下,阿甘把它夹进自己最喜欢的书中。他正坐在萨凡纳州的一个长椅上,等待去珍妮家的公交。他要与自己多年没见的,爱慕了一生的珍妮见面。阿甘开始思绪万千。为了消磨时间,也是为了抚平浮动的情绪,他向同坐等公车的路人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他和别人是一样的,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上学的校车里,阿甘与金发小女孩珍妮(一个受父亲“虐待”的女孩)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地奔跑。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这里,他遇到了好朋友巴布和丹中尉。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于是他撒腿就跑,直到跑到了一条河边。这时,他才猛地想起自己的好朋友巴布还没跑出来,于是他又奋不顾身地跑回去救巴布,但每次他跑回去找巴布时,总有人喊着“Help, Forrest.”在救出丹中尉时,他还被一颗子弹打中了屁股。之后,他终于找到了重伤的巴布,但巴布由于伤太重,在救援来到前就牺牲了。阿甘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这个伤痛是越战带给他的唯一的东西。战争结束后,阿甘因负伤救了战友而得到了表彰,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反战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后来,他又迷上了乒乓球,而且技术练得十分精湛。后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因为坚守巴布的承诺,阿甘成了捕虾船船长,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后来因为母亲生病离开了捕虾船,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后来阿甘开始了他长达三年多的长跑生活。三年的长跑之后,阿甘感到过度的劳累,就回到了故乡,替他人免费除草。3年以后,阿甘收到珍妮的信,并按照信上的地址去到了珍妮的住处。与珍妮在一起居住的还有一名与阿甘同名小男孩,珍妮告知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实际上是艾滋病,不过由于反映的时代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所以那时还没人了解艾滋病;另一个说法是癌症),但阿甘仍然同珍妮结婚,并带着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他给儿子的书中落下了那根被他夹在书中的羽毛,随着校车的离去,开始飘舞,好像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对比原著,《阿甘正传》的电影都是围绕主角阿甘而展开的故事,不过没有提到中间阿甘当太空人,落到食人部落中生活,跟猩猩成为好友,成为国际象棋以及摔跤明星的过程。而阿甘的女友珍妮在小说中也没有因绝症艾滋病(AIDS)而死去,而是在怀孕后当上了护士,在阿甘流浪街头的时候还见到了他智商超群的儿子小阿甘。阿甘在中间的经历也被大大简化,完全没有幽默的剧情。然而电影却增加了一些剧情,例如后来跑遍全美国的事情。阿甘的核心特征和性格也在电影中被改变。小说中阿甘总不能如己所愿,却有出人意料的福气,而且大智若愚才华横溢,视财富为粪土,崇尚自由主义;而电影中的阿甘更显得有坚持不懈精神,终获成功,甚至颇有组织能力。有报道称原作者温斯顿·葛鲁姆曾为此改变而表示厌烦。

《阿甘正传》是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也是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是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当我们年华老去,回首来路,如果你可以对昨天的一切无悔,那么你已经拥有了非常成功的一生。

 


TOP18.《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所执导的电影,于2008年上映,是根据印度作家维卡斯·史瓦卢普(Vikas Swarup)的作品《Q&A》所改编的。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丛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的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在第66届美国电影金球奖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异军突起成为当晚最大的赢家,获得了最佳剧情类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四项大奖。迄今为止,《贫民富翁》在整个颁奖季获得105个提名,并拿下79个大奖,真可谓颁奖季的“百万富翁”。

实话实说,真是一部好片,“好”字在这里的表现力可能不够,因为这部影片不是用简单的一个“好”字所能概括的。影片有三个线索,杰玛的成长经历、杰玛参加答题节目的过程和杰玛被警察审讯的过程,其中答题过程无疑是电影的主线,因为正是这一道道的题目向我们展现了杰玛18年的苦乐人生。虽然杰玛只有18岁,但是这18岁的人生经历真是太丰富了些,也许有些人的80岁都不敌这18岁来的精彩。


TOP17.《肖申克的救赎》

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正传》是一个梦(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梦,不要当真),那么《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阿甘正传》展现给我们的也永远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会让我们时刻为生活的美好的而满足。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也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他们都是极为优秀的影片,至少他们都是那种让你看完以后就绝对不会忘记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于前一次的感觉和感受。在两部同样经典的影片面前,奥斯卡的评委们选择了《阿甘正传》,也就让它的影响力和观众接受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这些年来,《肖申克的救赎》却开始了奋起直追,受关注的程度并不比《阿甘正传》少,而且很多人开始为他鸣不平。而我则能够充分理解为什么奥斯卡会选择《阿甘正传》。第一:奥斯卡比较偏向于弱智人士(扮演残疾人是演技的大考验),对现实主义题材往往重视不够。《飞越疯人院》、《雨人》等等都是此类型影片,也都获得大奖,美国人也常说,只要是跟傻子有关,就容易获得奥斯卡。而好莱坞对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重视不够,特别是那些揭露美国社会黑暗面的影片几乎是绝少得奖,而《阿甘正传》则是把美国当代很多的重要事件都贯穿起来,并以一种很幽默的语气调侃了一把,由此可见,《阿甘正传》获胜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第二:同汤姆·汉克斯比起来,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当时还是个小字辈。凭借着《费城故事》,汉克斯已经问鼎过奥斯卡,而且他也是好莱坞好男人的典型代表,没有绯闻,家庭和睦,乐善好施。不管他被哪年的奥斯卡提名,他都会是最最热门的候选人。而后者却初出茅庐,影响不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现在已经极少演戏了,基本上都是当导演。而该片也是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Frank Darabont)的处女作,奥斯卡很少把大奖颁发给一个第一次执导筒的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后来也与汤姆汉克斯一起合作拍摄了《GreenMiles》。一个奥斯卡小金人虽然很重要,但是奥斯卡历来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商业影片,忽视文艺片,重视大牌演员和导演,忽视新人,所以它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在很多人看来,落败的《肖申克的救赎》远比《阿甘正传》要来的深刻也更有回味的余地,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部电影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我常常认为汤姆汉克斯与蒂姆罗宾斯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相像,都属于那种沉默深沉型的男人,一幅生就正派的脸,是那种让女人觉得非常可靠有安全感的男人,让男人觉得是那种正直而又值得信赖的朋友,所以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好感与信任。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出色的演技,都是那种只要在屏幕上出现,就一身是戏的演员。此外,这两部影片都是在探讨人生、人性以及社会。只不过一个充满了阳光和希望,而另一个则是阴暗和压抑。恰恰是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把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较有了更多的意义。不知道有没有人把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看过,我相信一个下午足够了,一个人静静地看。我先看的《阿甘正传》,后看的《肖申克的救赎》,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两个男人不同的命运让我们对生活和未来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看《阿甘正传》就好像在草地上晒太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阳光让我们体会到了活着的乐趣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我们绝少能够想到太阳落山后的黑暗与寒冷。而《肖申克的救赎》就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谈不上什么希望。这时俺想到了新东方的校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恰恰就是最难的,很少有人能够在明知道没有希望的状态下还在寻找希望。我们常常能从年长的人口中听到:“人啊!最好不要和命运抗争。”什么是命运?那种努力是对生命的抗争。但是谁都又说不清楚。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也许恰恰就是命运的一部分。

影片开始使用交叉剪辑的画面,汽车中的醉酒的男人、法庭审问、男女合欢、醉酒男子装子弹、审问、做爱高潮和提枪下车等几帧影信息。通过可能性的整合,观者便有了一团疑云,随后律师的雄辩轻松的帮助观者找到了“事实”:那个银行家,因老婆与人私通,便在酒后干掉了他俩(一对偷情者)。而重要的是这一切 是观者方面的虚拟的,也可说成是导演帮助观者作了一次思维热身运动,但影片并未将此“事实”的过程回证式的复演。在接下来的“监狱风云”中不时挑逗起观者对“事实”的疑虑。当阿瑞问安迪为什么会入狱时,他说:“我是无罪的。”导演一方面诱导观者怀疑甚至重建假设,一方面继续主题性悖论的凸现。阿瑞听了后应到:“来这里的都是无罪的。”于是乎,主题性悖论在不经意间被揭示出来,此时观者并未注意。影片的高明便是倒置了因果关系,将结论首先提了出来,而后慢慢交待前提,使观者随着影片向纵深发展不断体验到光亮,这股光亮最终清晰的回照出主题的伟大预言性,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但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鉴赏空间。不过,观者此刻的重建假设便搁浅在了“不是安迪,谁是凶手”的问题上。我自然而然便联想到了《夜半歌声》中的一段镜头:男主人公宋丹平在房间内阅读信件,有人敲门,开门,门又关了起来,失火了,这一过程一共出现了三次,而前两次也激起了观者无法得知实情的恼怒。同样,随着影片的发展,便消弭在了嗟叹声中。导演在这里还算比较“留情”,并未如《尼罗河上的惨案》那般,使观者怀疑到自己头上,也没有如《小李飞刀》、《月光宝盒》那样使人昏厥,而是在一步步扎实完善了主题性悖论塑造的同时,帮助观者达悟了。汤米的出现带来了安迪清白的“公诸于世”,从而有了“无罪的人有罪”这一悖论;影片开始也描绘了狱警长极富有冲击快感地结束了刚入狱的小胖的狱中生活。此时,汤米也因对神的诚实而倒在典狱长踏灭的烟头旁,自然形成了“有罪的人无罪”这又一悖论,同时这一点更通过本该绝对高义的司狱者却干着无耻的勾当,以及已经手持着文凭走向美与善的未来道路的汤米的死来强化。

冲破海华丝的迷墙,是十年前欧美国际电影的许多专业人士对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观看之后的一句话通俗解释。当时或者现在,凡是看过这部著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细心的观众就一定不会忘记,电影当中那一张醒目靓眼的电影明星海报,画面中心女主人公是一代国际影后海华丝。正是这一张巨大的海华丝电影招贴画,挡住了铁监深处大墙上的黑窟隆,那是影片男主人公安迪出逃牢狱的唯一洞口,也是无辜囚者面向希望和光明的通道。由于监牢特处地域,逃跑的洞口只能用一张美女招贴侥幸遮挡。这样一来,艳丽的海华丝的女性艺术形象便在整部电影当中,拥有了她自己更加耀眼的新解释。单凭此一看点,我们应当承认,这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俨然不同于《基督山伯爵》的那一式黑牢越狱。《肖申克的救赎》显得更具有人情味道。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招贴上的海华丝全名为丽塔海华丝,查看了一下有关的资料才知道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当中,被那个无期徒刑黑人犯者埃利斯看了无数遍,银幕台词如数家珍似的海华丝主演的电影叫《吉尔塔》。而这一张《吉尔塔》电影海报,则是四十年代好莱坞百万身价女星的象征,她太多次刊登在全球各种娱乐角落的广告招贴上。海华丝是一个从不愿意被称为面价如花朵的女星,如果人们非拿植物相比相形,海华丝更加甘愿自拟森林女人。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成功公映于1995年,在那一年的奥斯卡的激烈角斗当中,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等七项大奖提名,但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终于没能战胜掉同年同档期的《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燃情岁月》等,大片阵浪重重压顶。最后在台面上,《肖申克的救赎》终局铩羽全军归败,彻底输给了好莱坞的主旋影片人物阿甘。

 


TOP16.《无间道风云》

这部改编于香港电影《无间道》的好莱坞作品,本身的意义已经超过电影本身的价值了。

当梁朝伟蓄起胡子展现出落魄气质,刘德华西装革履却下手狠毒,两个命运迥异生死相系的男人,将已不复当年之勇的港产黑帮片,带入了新的追捧之地。命运弄人,人性畸变,难得的沉稳大气和边缘魅力甚至还成为挽救没落影市的利器。更不用提四大影帝联手炫技,三大天后的绿叶出演以及两小天王的卖力,说它能一网打尽所有观众,并不算夸张。对于酷爱黑帮题材且心心念念想得到奥斯卡垂怜的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来说,翻拍《无间道》只是迟早的事。带上御用的“罗伯特·德尼罗二代”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组合上了英俊小生马特·达蒙,又找来老戏精杰克·尼科尔森化身只手翻天的“变态”老大,这桩美版《无间道风云》也绝对拥有致命吸引力。虽然比原版的“刘德华+梁朝伟”年轻了不少的“迪卡普里奥+达蒙”组合尚属小字辈,似乎与饱经沧桑、身心俱疲的男人形象不符,黑白两道势均力敌的对抗也多多少少因为西科塞斯对黑道的钟爱偏移了方向,但如出一辙的故事大纲和港版经典桥段的挪用,不由得让人好奇,“无冕之王”西科塞斯眼中的无间之道应是何样。从香港到波士顿,严格说来,《无间道风云》讲述的是两名立场不同的警察的生活:科林·沙利文,头脑灵活且野心勃勃,从微不足道的小警员迅速成长为一名举足轻重的高级警官,进入了专门为打击弗兰克·科斯特洛成立的专案小组;比利·考斯蒂根,是波士顿南部最底层社会的代表,他在街头摸打滚爬,所以拥有难能可贵的街头经验,他不甘于像身边其他人那般堕落着混日子,希望通过考入警校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最终却仍然成为犯罪组织的一名核心人物。然而,科林和比利的真实身份却是互相调换的,他们的行为带着双重目的,在一场危险的游戏中小心前行,稍有不慎,小命不保。《无间道风云》的故事灵感起于2002年香港电影《无间道》,因其在亚洲的风靡程度而受到了好莱坞制片商的关注,最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登陆美国……美国版本的影片由威廉·莫纳汉(William Monahan)进行编剧。其实在接下这个工作之前,他并没有看过中国版的《无间道》,但仍然为这个伟大的故事着迷,同时,他也意识到,从香港平移到波士顿,即使是同样的故事,也应该有特色完全不同的角色去支撑。虽然他喜欢极了《无间道》中每一个角色都是那般的处心积虑,但他更想创造的是一个美国式的悲剧,而非中国式的。他的想法比较简单:人,一旦被迫与他熟悉的生活剥离,就注定了悲惨的结束。《无间道风云》仍然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最擅长的黑帮片,却与以往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仅仅是影片的背景地被改在了波士顿,主角被换成了爱尔兰黑帮,还因为这是斯科塞斯第一次涉及探讨美国警察机构内部以及贪污问题。在波士顿南部,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几年前,爱尔兰黑帮一直控制着城市的地下黑帮组织,他们是绝对的犯罪核心。可是为何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爱尔兰犯罪分子能在波士顿如此猖狂,与警察内部的腐败是分不开的。

两个年轻人被迫走进了与他们期望完全相反的世界里,在警察机构和黑帮组织中过着折磨着神经的非人生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是比利·考斯蒂根,一个刚刚从警校毕业且成绩优异的年轻警员,可是他还没有证明自己作为一名警察的能力,就服从上级的安排,执行了一项危险的卧底任务。从小,比利一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警察,他生长于波士顿的底层社会,性格里有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粗糙,一直尝试着摆脱原来的生活,加入警队就成了他惟一的希望。然而很有讽刺味道的是,一个命令,就让比利不情愿地回到了他一直努力挣脱的世界,有好几次,他都差点曝露身份,而且一切线索都指向“比利是卧底”这一事实,于是弗兰克开始巧设陷阱,等着比利自投罗网……在最有智慧的犯罪头子面前,比利能够成功逃脱吗?科林·沙利文和比利很相似,也来自波士顿南部,是同一期毕业的警员,然而他也过着双重人生,和比利就像是镜里镜外的同一人……马特·达蒙扮演的科林是警局的天之骄子,他很快就爬到了警官的位置,而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却还在街头巡逻呢。即使如此,科林却和比利一样凄惨,他越来越深陷于自己稳步上升的身份地位中不能自拔,可他同时还是犯罪组织的同盟。科林本来深信自己拥有足够的智慧处理好这种双重身份,可事实却是,事态的发展已经离开了他的掌握。影片一开始,就是弗兰克在收留科林的那一天对他说的话。那时科林只有12岁,弗兰克告诉科林什么是价值观,同时也说明,如果没有自己,科林什么都不是。所以在科林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惧怕弗兰克的,弗兰克比他的父亲要更具权威性。弗兰克发现这一点后,觉得应该适时地利用一下科林对自己的忠诚,于是安排他进入了警局,并一手策划让他破了几起大案子,让他在警局做到一定的职位,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做事。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却有着共性,只不过是科林选择了一条路,然后比利选择了另一条路……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


TOP15.《魔戒》

能够把商业和艺术两者结合的这么完美的电影经典之作,就非《魔戒》所属了。

《魔戒》三部曲,世界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三部作品各自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奖项。《魔戒》三部曲因为托尔金而散发光芒,因为彼得·杰克逊而让自己的光芒洒向世界,让大洋彼岸的我们了解到欧洲古老神话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托尔金、杰克逊和他们的《魔戒》。

J.R.R.托尔金生于20世纪初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他深深了解战争给世人带来的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开始着手写作儿童神话类小说,他的早期作品有《霍比特人》、《精灵王戒》等,这为后来《魔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后,他翻阅了大量北欧和希腊神话典籍,并查阅了许多的有关资料,最后与好友C.S.路易斯相约写作奇幻小说。三年后,小说的第一部《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s》出版。小说迅速在欧洲各地和美洲地区畅销,让托尔金一夜成名,但出版商将小说仅仅归为儿童读物让他十分不满。此后几年里,他先后出版《魔戒》系列小说的第二、三部《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Two Towers》、《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与此同时,路易斯也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这就是后来同样在欧美风靡一时的奇幻系列小说《纳尼亚传奇》。

对于小说《魔戒》,历史上品评家们对其褒贬不一,有的说它是经典名著,有的说它根本就是用来娱乐读者的“垃圾”。但是十余年来,小说始终高居销售排行榜首位。这证明,它确实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不朽的巨著。托尔金的小说发表以后,他就开始全心钻研他所创造的中土世界,并撰写了《中土世界大事年表》、《中土世界各种族历史》、《精灵文字,魔都文字与英文对照表》等。可以说,托尔金创造了中土世界的各个种族,并将它们变为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民族。

《魔戒》讲述了一个围绕着充满邪恶和毁灭力量的至尊魔戒和中土世界各种族对抗黑暗魔军索伦的故事。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土世界西北方的海岸边的夏尔,居住着远离这个世界纷纷战火的身材矮小的霍比特人,他们在这里常年过着于世无争的生活。这天是老霍比特比尔博·巴金斯的110岁寿辰庆典。庆典上,老比尔博·巴金斯在向大家讲话时突然隐身消失,令在场的众人不知所措,更让灰袍巫师甘道夫心升疑虑。在巴金斯家中,甘道夫从老巴金斯那里了解到了他是如何得到至尊魔戒的。之后,巴金斯战胜自己心中被魔戒勾引的强烈欲望,将魔戒留给了他的小侄子佛罗多·巴金斯,自己跨上行囊出门远行。而佛罗多·巴金斯依照甘道夫的指令,摆脱索伦手下九名戒灵的追捕,把魔戒安全带到精灵之城瑞文戴尔。此后,佛罗多·巴金斯与好友山姆卫斯·甘姆吉、佩里格林·图克、梅利、精灵雷古拉斯、矮人金雳、甘道夫、游侠,同时也是刚铎王室伊力萨最后一个继承人亚拉贡、刚铎摄政王之子波罗莫一道,经历各种生死考验,最终将魔戒丢入末日火山的熔岩中,将万恶源头——至尊魔戒彻底毁灭。

在《魔戒》三部曲电影中,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利用新西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将中土世界的壮丽景观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从美丽平静的夏尔到阴云密布、四周有高山阻隔的魔都,从一望无际的骠骑国平原到高耸入云的刚铎王城米那斯提利斯,从死亡沼泽到法贡森林,从冰雪覆盖的埃敏缪尔山到狭长湍急的安达因河,中土世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完美地从新西兰被导演记录在摄影机中。我认为,《魔戒》三部曲中最完美的一部要算是第二部《双塔同盟》。双塔,指的是叛徒白袍巫师萨鲁曼的老巢艾辛格之塔和索伦魔眼所在的魔都高塔。本部从上一集灰袍甘道夫大战地狱炎魔的场景开始。甘道夫与地狱炎魔一起跌入莫古尔的深渊中,从最深的地底到最高的山峰,甘道夫将炎魔击败,转变为白袍巫师,回来继续帮助毁戒小分队。而此时的佛罗多与山姆已经脱离队伍,自己踏上通往魔都的漫漫之路。甘道夫与亚拉贡、金雳、雷古拉斯一起赶到骠骑国首都埃朵拉斯,解除了国王希优顿身上被萨鲁曼下的诅咒,并一同在堡垒圣盔谷中击败艾辛格的兽人大军,守住了自己的国家。与此同时,萨鲁曼由于大肆生产兽人而砍伐了大量法贡森林中的树木,激起了森林的保护者——树人的愤怒,在“树须”的带领下,众多树人捣毁了艾辛格,并将萨鲁曼困在了高塔之中。而佛罗多也在自己的路上遇到了对整个故事的线索人物——咕噜,并在他的带领下,向魔都一步步逼近。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整个《魔戒》三部曲中最完美的一部是因为,第一,它身为这三步曲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将这一作用表达得十分完美;第二,它将《魔戒》小说中托尔金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完美地实现。托尔金是在战后写的《魔戒》,所以小说中表达了作者十分强烈的正义感,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担忧。这同样在电影中得以完美的体现。在希优顿准备撤退到圣盔谷前,甘道夫出发去寻找救兵,临行时他对亚拉贡说:“五天后等我,黎明时向东方看。”四天后的夜晚,兽人大军进攻圣盔谷,就在敌人快要将其攻陷时,天空破晓,甘道夫随希优顿王的侄子伊欧墨率大军准时赶到圣盔谷,在东方的黎明下将敌人赶尽杀绝。这暗示着当时东方的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圣盔谷一役的胜利和艾辛格的灭亡同时也是整个《魔戒》故事的转折。电影中,骠骑国皇宫外从旗杆上被风撕破的王旗象征着人类世界的灭亡,而五天后东方的曙光象征着人类的希望。艾辛格外法贡森林的废墟象征着人类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而树人在愤怒中将艾辛格摧毁则预示着自然对人类的怒吼。在承上启下上,当希优顿王的诅咒解脱后,他一怒之下要将萨鲁曼的奸细葛力马杀掉,而当时亚拉贡极力阻止,放过了葛力马一命。在电影第三部的加长版中,正是葛力马将塔顶的萨鲁曼一刀捅死,将他退下了高塔。这部电影是对整个《魔戒》故事的完美诠释,尤其是最后山姆的一席话更是将电影所要表明的价值观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讨论,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而第三部的结尾那段朋友间的告别更是催人泪下。整个三部曲故事结构分明。第一部是对故事的前因作介绍,第二部是对故事主旨的完美诠释,而第三部则是对故事的总结。不得不说,总长度将近十个小时的《魔戒》三部曲确实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伟大奇迹。最后,就让我用山姆的那段台词来结束这篇影评吧。

佛罗多:“我办不到,山姆。”

山姆:“我知道,这不公平,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来这儿,但我们还是来了。这就像我们听过的精彩故事,描述的伟大的事迹,充满了黑暗和危险,有时你不想知道结局。在发生了这么多可怕的事后,这世界怎么可能回到从前那样。但最后阴影终究会过去,就连黑暗也会消失。崭新的一天将会来临,太阳的光芒也会更加明亮,这才是让人永生不忘的,有意义的精彩故事。就算我们太年轻不明白为什么,但至少我想我明白了一点,故事的主角有很多机会放弃,但他们没有。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

佛罗多:“我们抱着什么信念?”

山姆:“这世上一定存在着善良,值得我们奋战到底!”

对于这部电影,楼主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看过的人都明白。


TOP14.《穆赫兰道》

在楼主心中,大卫林奇无疑是电影导演界的神,《穆赫兰道》就是其作品,从没有一个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把梦境用很写实的方法拍了出来,在人们一头雾水大骂烂片的时候,已经看懂的人无不鸡皮疙瘩颤栗,然后不停地去回味这部旷世之作!

《穆赫兰道》发行于2001年,影片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广受好评,被纽约影评人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影片,更得到以前对林奇作品持保留意见的评论家罗杰·埃伯特的热情赞扬。林奇凭影片第二次被提名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美国票房有7百万美金,全球票房1千3百万美金。

让我们开始对《穆赫兰道》的解析之行。首先强烈的建议,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最好不要去看下面的内容。这只是一个从弗洛伊德的理论角度对《穆赫兰道》中梦作用的分析。过早地接受一个观点,会让你丧失整个电影其他丰富的可能性。

《穆赫兰道》的叙述分为两个部分,以影片约115分钟处,蓝色小盒子被打开为区分点。前半部遵循了一般的叙述模式,虽然略有凌乱但比较容易看懂。故事的主线是青年演员Betty,她为了追寻演艺梦想来到了好莱坞,遇到了因为车祸而失忆的女子Rita(来自电影演员Rita Hayworth,这个名字的意义将在后面被提及)。Betty与Rita开始了寻找记忆的旅程。她们唯一的线索是前一天的车祸和Rita偶然想起的一个名字——Diane。最终,两人在Diane的住处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女尸,并在极度的惊恐中开始了同性恋的关系。前115分钟还夹杂了其他故事——一个男人被墙后的魔鬼吓昏,一个笨手笨脚的杀手干了一票笨手笨脚的买卖(杀死目标但是接连被目击者看到,不得以灭口),以及导演Adam Kesher的倒霉经历——新片女主角被资方敲定,自己因为反抗被整得一无所有,最后不得不妥协。影片95分钟到115分钟是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故事开始走向古怪和荒谬,暗示了信息的不真实性。115分钟之后,叙述开始转向混乱(很多人也就此放弃了这部影片,认为其不知所云)。Betty的名字变成了Diane,而Rita则变成了Camilla。唯一继承的线索是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但明显Camilla抛弃了Diane并与Adam Kesher走到了一起。Diane濒临崩溃之时,找到了杀手(就是第一段中那个笨蛋杀手)要求他杀死Camilla。最终,Diane在枪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简略的剧情介绍当然不足以说明电影的精彩。这个包含了梦境与现实复杂关系的故事,可以很精确地嵌套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中。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释梦》第四章“梦的化妆”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摹仿作用(identification)”。在《释梦》提供的病例中,一个女子在自己的梦中将自己的形象与一位女友“等同起来”,梦就获得了一种全新而合理的解释。在这名女子的梦境中,既出现了自己的主观意志,同时也整合了部分自己女友的主观意志。她梦到想去商店买一些熏鲑鱼举行晚宴,却恰好赶上商店关门,打电话叫外卖又碰到了电话故障。这既体现了做梦者作为自己主观的愿望,即不想让女友有勾引自己丈夫的机会,同时女友“想变得丰满些”这个欲望未得到满足内化为做梦者自己的欲望。“它不过是用自己代替了女友的位置,或者我们可以说,她把自己与她的女友‘等同起来’。”弗洛伊德的观点通俗地来讲,即在梦中,作为做梦者意识主体的并不一定是做梦者本身,而是潜意识里对多种意向整合的结果。梦中之自我并非真的自我,而是潜意识里为了满足欲望而构筑的虚拟人格。晦涩的理论总是难于理解,让我们回到《穆赫兰道》的剧情中。我们看到,影片开头处的车祸,和128分钟的Diane赴宴的桥段一模一样。Diane和Rita的台词皆为“What are you doing? We don't stop here.”两次发生在Mulholland Drive上的相同段落,是本片最明显的暗示。Diane(即前面的Betty)与Camilla(Rita)的角色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互换。115分钟之后的情节来自于现实,而之前的一切部分都是Diane所作的一个梦。当然就此妄下结论未免过于牵强,需要相关的镜头以佐证。2分钟处有一段怪异的镜头——来回晃荡的摇镜、粗重的女子喘息,最后镜头栽在了枕头上——这正是已经得知Camilla死讯后的Diane睡着时的情境。而后面的截止115分钟前的一切故事,都是这一夜Diane所做的梦。另一个例子来自道具的使用,即Diane所居住的房间就是梦境中Betty和Rita找到腐尸的房间。Diane知道Camilla之死是自己一手导致,因此在梦中虚构了这样的情节。另外,在梦与现实以及回忆之间,Diane(即前面的Betty)和Camilla(Rita)指甲的颜色不同。梦境中Diane(Betty)指甲为紫,Camilla(Rita)指甲为红,现实与回忆均为无色。推敲细节并不是本文的目的,因此其他的证据不再详述,你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慢慢寻找。“摹仿作用”是揭开这个梦境的蓝钥匙。

Diane的梦境中混杂了各种复杂的因素——爱、恨、自卑、冲动、后悔、理想主义、嫉妒、内疚等,这些因素混合而成了梦境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首先,爱以及由爱生恨。这是Diane杀死Camllia的原因。Camilla与她是同性恋伙伴,也是一起在好莱坞闯荡的朋友。但是Camilla迅速走向了成功,并与导演Adam Kesher定婚。Diane希望保持关系但遭到拒绝。Diane威胁她,但是Camilla不以为意。Diane终于雇用杀手杀死了Camilla。在梦中,Diane希望Camilla永远和自己在一起,于是安排了梦中的Camilla在穆赫兰道的车祸中失去了记忆。很明显的是,115分钟之前的部分,Rita一直是依赖着Betty的,Betty处于强势地位,Rita则处处需要她的帮助、保护与安慰。这就是摹仿作用最明显的体现——Betty是Diane的理想化自我,整合了Camilla的一部分特质——优秀(从她出色的演技可以看出)、自信、从容不迫等等。Diane在与Camilla的关系中沿袭了一贯的自卑感,这让她在梦中把自己和强大的Camilla整合以求得满足。值得一提的是,梦中的Camilla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Rita,来自于好莱坞著名影星Rita Hayworth,而这个影星饰演最多的角色皆为蛇蝎美人类型。由此可见Diane对于Camilla给予她的巨大伤害耿耿于怀。其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影片开头的剪影舞蹈是Diane 曾经脱颖而出的表演(后面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叫jitterbug的舞蹈,是加拿大以及美国北部的舞蹈)。这样的成就使Diane对自己的演艺生涯充满了理想。但是来到好莱坞后,一次次落选与失败让她渐渐濒于崩溃,又陷入了与Camilla的同性恋情中不能自拔。所以梦中的Betty具有了Diane不具备的优秀条件——有一个生活在好莱坞的姨母留给她房产,并拥有出色的演技(很可能Diane的演技也不错,但是残酷的挑选和一系列暗示中提到的暗箱操作让她永无出头之日)。Diane深知自己犯了错,于是将真正的亲戚,也就是抚养自己长大的姨父姨母在梦中变成了同行的陌生人,这样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伤心。影片最后,Diane开枪自杀前的幻想,就是面目狰狞的姨父母。Diane无法面对社会和亲情的压力,最终自己走向了死亡。在这里,摹仿作用的体现在于姨父母的角色转换。另外,冲动与悔恨。Diane一时的感情冲动,雇用了杀手杀死了Camilla。梦中她当然希望这一切都没发生过。于是自己雇用的杀手变成一个极笨的笨蛋,毛手毛脚地连杀三人才得以脱身。而杀手的同伙,那个云奇餐厅后墙的面目狰狞的乞丐,则是Diane梦中最为恐怖的东西。是他告诉了Diane Camilla的死讯,很可能还给了她一些证据(残骸或者死尸的照片?),装在蓝色的盒子里。Diane将这名乞丐想成了一个魔鬼一样的存在,并将那天一个路边的男人吓晕。可惜Diane的愿望没能实现——杀手干净利索地杀了Camilla。而蓝色盒子,则是一个类似薛定谔的猫的假设性存在——它在打开之前,里面有什么都不会确定。而当它打开时,一切的幻想和可能性都转变(量子物理则称之为“坍缩”)为唯一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蓝色盒子打开,梦境就结束的原因。Diane意识到了Camilla的死已是事实,她的所有希望都已破灭,最终在臆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95分钟到115分钟中间的部分在一个歌剧院中进行。主持人不断高喊“No hay banda!(没有乐队)It is an illusion.”仿佛带有中世纪宗教色彩的表演。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Nation under God”,即大部分人为信教者,而基督教的教义则是众多人基础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在Diane梦中出现的宗教场面,可以理解为她心中宗教道德底线对于自己所犯罪孽的审判。在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中,此场景可解释为“检查作用”。无意识的欲望在梦境中逃过检查作用,让我们看到了前面Diane的幻想与梦。而在梦的结尾,也就是Diane逐渐清醒的时候,检查作用开始了对潜意识的压抑,不断告诉意识本身“这是一个幻觉,一切都是幻觉。”与精神分析理论无关的一点,对于“造梦”的讽刺是《穆赫兰道》最大的主题。影片暗示性地描写了许多电影圈的黑暗——资方的恶意操控、霸道的权钱交易、不公平的甄选机制等等,这类的问题在Diane的梦境中亦有体现。演员处于整个运作机制的最下层,在商业上也处于被动地位。成功要依附于人,又会伤害于人。同时在演戏的过程中,人格的分裂也是痛苦的。Diane的扮演者Naomi在一次访问中透露,她在拍这部片子时一度想放弃,心情沮丧,甚至一度萌发开车到穆赫兰道自杀的念头。她曾几次提到导演David Lynch在“exploring my dark side.”对于电影的分析到此为止。这些苍白的文字是绝对无法概括这部伟大电影的内涵,只是一种利用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这个故事一次简单而粗浅的探索,领略它更深刻的意义。请你打开DVD机,和David Lynch一起在穆赫兰道上重温Diane的噩梦。虽然这肯定不是一次愉快的过程,但你必定会有所收获。


TOP13.《罗生门》

《罗生门》由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等人主演,于1950年在日本发行。本片故事发生在战乱、天灾、疾病连绵不断的平安朝代。

在这部电影中,总共只有九个人物:樵夫、强盗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武士、女巫、行脚僧、婴儿、杂工和捉住多襄丸的衙役。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这一天,大雨倾盆,烟雾迷蒙,在平安京的正南门——罗生门下,行脚僧、樵夫、杂工3人一起在这里躲雨,樵夫告诉杂工一件一直困扰他的怪事,就是在纠察使署所见所闻的怪事。樵夫说,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树丛里发现了一具男人的尸体,他就近报了官,被传到了纠察使署。实际上,他掩盖了自己因贪图小便宜而抽走了尸体胸口上的短刀的行为。樵夫说,被认为是凶手的多襄丸是个有名的大盗,但他在事后很快就被抓到了,因为他恰巧喝了山沟里染了毒的泉水,所以抓来不费吹灰之力。在审问中,多襄丸对自己的作案经过是这样述说的:他在山路边息凉,见那女子经过,便起了邪念。他将武士骗离山路,突然袭击,绊倒武士,将其捆绑在树上;又跑去骗那女子,说她丈夫突发急病,拉着她跑近武士身边,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她。强盗既遂所欲,想要离开,女子挡住说:“我不能在两个男人的面前出丑,你们两人必须有一个死。”强盗用长刀挑断捆绑武士的绳子,武士立即跳起,拔刀应战,经过20多个回合,强盗终于取胜,杀死了武士。等他再寻找真砂时,她已经吓得逃之夭夭了。但是,他的心理需要表现在把当时的怯懦怕死说成勇敢威猛,为此他还不惜夸赞武士的勇敢威猛来陪衬自己:“能和我斗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他当然不肯承认“决斗”中曾失手丢刀,所以刺死武士的只能是一直在手的长刀,且强盗省略了其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的这一段。行脚僧却补充说,当时在纠察使署里,真砂是这样说的:强盗凌辱了她之后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丈夫却一言不发,那眼神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充满着鄙视,冷酷无比,令她战栗。女人苦苦哀求,请丈夫原谅,那武士始终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冷酷的眼光直诛女人之心。她从草间拾回反抗强盗时掉落的护身匕首,割断绳子,递匕首给丈夫,宁愿他杀了自己,丈夫仍旧不言不动,眼光如剑。她绝望之下想与丈夫同归于尽,便以匕尖对准了丈夫,自己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短刀。后来她想自杀,但终于怎么也没有死得成。她的心理需要是强调自己的行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视的眼光,以稍稍减轻一点自己并没有的罪责。行脚僧又向杂工和樵夫说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说出来的话:那强盗完事后,又花言巧语引诱女人随他去,做他的浑家,那女人不仅意肯言从,竟还指着被绑的丈夫要求强盗:“先杀了他!”闻言连强盗都大惊失色,一把将她掀倒在地,反问武士如何处置这个女人:“是杀了她!还是饶了她!”因这一言,武士从心底宽恕了强盗;女人逃走,强盗追之不及,回转来割断武士身上的绳索,也悻悻然走了。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拾起短刀,毅然自尽。且武士说到了“我死了,一个人的脚步轻轻地走来,从我的胸口拔去匕首”,这遭到了樵夫的反对。武士说是自杀,其实想怪罪女人杀了他,女人割断绳子,要他与强盗决斗,确是他的间接死因。同时,他不肯承认输给强盗,说为自杀,也出于这种心理需要。至于死者的话是借女巫之口说出的,这是艺术手法,可以信为死者本人想说的话,不必横生枝节。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罗生门下那个汉子的评论似乎可以作为总结:“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这个似乎看透了一切的汉子还发挥了不少人间不如地狱、人性不如兽性的议论,以及事实真相不可得知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竟使对人心之善尚存一线希望的和尚都差点同意了他。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樵夫其实躲在树丛后面,目睹了案情的全过程,只因事后从案发现场偷走了那把嵌螺钿、颇值些钱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开始不说,漏出的一句两句被那敏感的汉子抓住,追问不休,才说出他的版本: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恶从善,用劳动来养活她。女人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断绳索,两个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们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两个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战斗。武士说:“我才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拼命呢。”还骂女人:“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什么不自尽。”那强盗也顺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气极,破口大骂,骂他们胆小鬼,骂他们名不副实。两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准,一个砍进树里,一个插进地里,拔不出来,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强盗终于碰巧从地里拔出长刀,刺死了武士,自己还在索索发抖。樵夫到底还是说了谎,因为扭打中强盗幸而到手的不是长刀,而是短刀。他的偷,不是从草间顺手牵羊地拾取,而是从死人血淋淋的伤口拔取,性质要严重得多。樵夫心理上不肯承认,自己竟会这么忍心,所以他对和尚说:“有时候,我连自己的心思都摸不清。”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大声反对武士的话了。三个人就这样争争吵吵,纷纷慨叹人心叵测,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正在这时,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循声找去,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上去把婴儿的衣服剥了下来,樵夫骂他是恶鬼,杂工申辩说,生了孩子又把他丢掉的人那才是恶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尸体上的短刀的行为,说得樵夫哑口无言。杂工走了,樵夫则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辛苦。”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谈论完毕,雨过天晴。影片结尾,樵夫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当事人各说各的,但那个樵夫最后说的话是值得相信的。


TOP12.《出租车司机》

《出租汽车司机》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代表作,在1976年引起巨大轰动,其艺术成就在欧美各国受到了一致的肯定,称得上是当年世界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影片之一。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二十世纪世界艺术电影长廊中的极品。《出租汽车司机》的故事发生在越战结束后的纽约,这是美国上下颇为尴尬迷茫的时期,越战的失利使得很多普通人开始对国家政治和“美国精神”产生怀疑。人们无法彼此信任,社会的隔膜逐渐明显。而在纽约这座以繁华著称的大都市里,孤独和空虚更显著地笼罩每一个个体。

影片被电影评论家们归为政治性很强而艺术表现出色的社会问题片,其原因就在于影片具有深刻严肃的社会内涵,人物的塑造也充满了现实意义,从而在商业片样式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出租车司机》经过五、六十年代反传统叙事的革命性实验以后,当代电影对叙事的回归成了电影人最关注的问题。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叙事本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叙事本身成了目的,一种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的叙事出现了。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明显带有“垮掉的一代”的特征。

《出租车司机》在票房上相当成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多个提名,并赢得戛纳电影节的最高荣誉。几年后,美国电影学会将其排在“AFI百年百大电影”的第47位,以及“百年百大惊悚电影”的第22位。本片并常排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票选最佳50部片之内,也被美国国家影片登记部选为收藏之一。资深影评罗杰·埃伯特将《出租车司机》选为其“最伟大电影”的名单之中。


TOP11.《辛德勒的名单》

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


TOP10.《无极》

对于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不会赞同楼主的看法,为什么它能排到这么前的位置。答案很简单,是一部超级超级超级超级烂片,并且它也是超级伟大的一部作品。楼主敢说,能把古装片拍成这样的导演,除了陈凯歌,找不到第二个人!这部电影队世界的影响力没有!对,是没有,一直有个直觉,这部电影会在未来20年里被人正名。陈凯歌的思想之作,不管你喜不喜欢,在楼主心里它比以上的电影作品来的更加震撼,更加发人深思。

牛游戏网


TOP9.《妖夜慌踪》

比起《穆赫兰道》,这部电影更加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你看2遍就能懂《穆赫兰道》,那这部电影你需要5遍、10遍才能有所领悟,这毫不夸张。在楼主心中,大卫林奇的位置一直是那么那么的那么高,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的电影不是给观众看的,是个他自己。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可能耍全世界的一帮自认为伟大的导演一条街有余,你可能不认可,但我想说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往往是极端。

《妖夜慌踪》由大卫·林奇执导,导演将此片定义为“21世纪的黑色恐怖电影”。故事讲述一个爵士乐手与妻子的家不断收到录像带,记录他们家中最隐密的地方,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盒记录下乐手杀妻的录像带。

也许全国所有大学的心理学课上,老师们都会引述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时你会发现,这部被引述的电影肯定是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无一例外!我很想告诉老师们,世上除了《爱德华大夫》,还有成百上千的心理学电影;这世上还有一些能让希区柯克靠边闪的牛×导演。整天唠叨《爱德华大夫》,让人们以为世上就只有希区柯克一个导演懂心理学。其实希区柯克所擅长的,只不过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最直白的引用。而有一个导演,却是不着刀斧地用精神分析的原则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让观众觉得处处与精神分析暗合,却又难以把握暗合在何处。这家伙的名字叫大卫林奇。《妖夜慌踪》是迄今为止最值得玩味的大卫林奇作品。如果《妖夜慌踪》是个心理病患,那么我就冒充一次心理医生,看看这支离破碎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我坚持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玩味《妖夜慌踪》,都得从剧情入手,只有当影片的情节浮出水面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导演安排的每个细节的用意,才能理解演员们的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表情。如果想不太费力地搞明白这部看似混乱不堪的电影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建议你把电影分成三段。第一段从影片开始直到男主角Fred杀妻入狱被判死刑——这段是现实,也是故事的结局;第二段从男主角Fred在狱中头部变形变成修车小子Peter,直到在沙漠中Peter重新变成Fred——这段其实是男主角Fred在狱中做的一个梦;第三段从Peter重新变回Fred直到影片结束——这段仍是Fred的那个梦境,但半真半假,其中大部分细节在现实中曾经发生而且发生在第一段之前,其实交待了故事的起因。所以《妖夜慌踪》的故事其实是这样的。男主角Fred发现妻子Renee经常跑到沙漠的一个“Lost Highway”的汽车旅馆和一个叫Dick Laurent的人幽会,而且发现她以前可能是一个和Dick Laurent有染的色情片明星。Fred在一次妻子和Dick Laurent约会之后杀掉了Dick Laurent(这是第三段交待的)。Fred因为杀人的恐惧开始极度焦虑,并开始产生幻觉,还产生了另一重人格——一个可怕的神秘老头,而且还在这个人格的驱使下潜入自己家中偷拍录像。令Fred更无法容忍的是,自己杀死Dick Laurent后,Renee似乎还和一个叫Andy的人有染,Fred了解到Andy也认识Dick Laurent,这增加了他的焦虑和对妻子的不信任,于是终于在精神崩溃中把妻子肢解,之后被判了死刑。他在狱中失眠,医生给他吃了药之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是第一段)。梦的一开始,Fred把自己替换成一个修车小子peter,与和妻子Renee一模一样的Alice相爱。但梦境变得越来越真实,清醒时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也开始出现在梦中,甚至Peter也重新变成现实的Fred,美梦变成噩梦。最后,警察在高速路上追他,无路可逃,脸又开始变形,代表着噩梦的醒来,等待他的是已经不可逃避的现实(这是第二段和第三段)。

“Dick Laurent死了”到底是谁说的,这是让大多数观众的逻辑陷入崩溃的情节。影片一开始,Fred听见门铃响,有人对他说“Dick Laurent死了”,然后还听见了警笛声,但从窗口望出去却什么都没有;但是影片最后,Fred自己按响了门铃,说出“Dick Laurent死了”。于是影片进入一个逻辑上无法自洽的死循环。不过,这个奇怪的细节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影片开始时Fred听到“Dick Laurent死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他自己的幻觉!那时Fred刚刚开始出现幻觉,他越是怕自己杀人的事被人发觉,心底就越有一个跳出来跟自己说“你杀人了,别以为别人不知道。”听到警笛也是因为Fred害怕自己杀人的事败露。因此这个情节与在聚会中和神秘老头交谈是一样的,都是Fred自己的幻想,而第二次出现这个情节其实是Fred的梦境。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走投无路,于是在梦中告诉现实中的自己,Dick Laurent死了,现实已不可挽回。所以第一次是现实中的幻觉,代表的是焦虑和恐惧;第二次则是梦境,代表的是绝望。它们并非同时发生。

那个神秘老头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其实都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这个人格是他自己心中的恐惧、不安的化身,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时刻提醒他现实无法逃避,越是焦虑,这个人格就越是出现。同时他也是Fred性格暴戾的一面,每当Fred起了杀念,神秘老头也会出现,例如在杀Dick Laurent时和在聚会上见到妻子和Andy暧昧时。在影片最后,当Fred和神秘老头一起在梦境中再次将Dick Laurent杀死,Fred希望逃避现实的愿望被彻底的绝望代替,于是神秘老头就消失了,与他自己合二为一。

前面两卷神秘录像带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拍摄的,其实就是Fred自己。这个人格通过录像带警告Fred“有人在监视着你,有人知道你的所作所为”,这正是Fred心中最恐惧的。如果仔细看第二卷录像带,会发现拍到的卧室中的Fred和他妻子根本就不像真人。录像带中的“Fred”不但身体僵硬,而且没有头,很明显是个模特。那么第三卷录像带怎么解释呢?一个人怎么可能用运动的镜头拍到自己肢解妻子?其实根本就没有第三卷录像带!第三卷录像带只有Fred自己看到了,看这卷录像带其实只是Fred的幻觉,或者说是另一个人格的浮现,用这种方式让他记起了杀妻的事实。在狱中,当Fred脑中闪现这卷录像带的画面时,画面变成了彩色,可见这只是他自己的幻觉。

在《妖夜慌踪》中,从大火中还原的木屋总是成为梦境和现实的转折点。木屋第一次出现是在狱中Fred进入梦境前,第二次则是梦中Peter变回Fred之前。由此推断,Fred是将Dick Laurent的尸体在木屋中烧掉了,行凶的地点成为行凶事实的替代品出现在幻觉和梦中,告诉自己现实无法逃避。“从大火中还原”则代表了Fred希望事实可以挽回的愿望。

影片中有两个照镜子的情节。其一是Fred走入家中那条幽暗的长廊,照了镜子之后一脸阴沉地走出来,第二天他就发现自己把妻子肢解了。长廊和镜子都颇具象征意味,走进幽暗的长廊象征走入了自己人格中黑暗的一面,然后在镜子里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当他从长廊中回来时,不如说回来的是镜中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对妻子充满怨恨、失去理智的Fred。第二个照镜子的情节是在梦中Peter照镜子。这是梦境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Peter可以说春风得意,轻松自在,完全是一个美梦,这是Fred逃避现实的愿望的体现。也许Fred也意识到这和现实差距太大了。“这真的是我吗?”于是他从镜中看到了自己。果然,轻松自在的不是现实的Fred,而是梦中的Peter。从这里开始,恐惧不断地侵袭这个美梦,把它一步步拉回到现实的深渊。

也许有一天,大卫林奇终会成为电影界的曹雪芹,世上也会出现很多“林”学家。不知道那时玩味起《妖夜慌踪》来,是否还有那么多乐趣?


TOP8.《死亡幻觉》

它可能不会排到这么高的位置,但楼主欣赏这部电影的理由是这是一位25岁导演拍的作品,并且影片的内涵远远超出了这个年纪能做到的事,所以,楼主只能说不可思议。

这是一部难懂的电影,一切将在你读懂《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之后,找到所有的答案。在《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中,将有对“离线宇宙”、“原发宇宙”、“圣物与活体”、“被控体”、“活体接受者”、“梦”、“死控体”、“活控体”等简要的解析。

当看完《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一切都会慢慢的清晰,本片所要表达的主旨,简要的可以做如下的解析:我们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原发宇宙中。由于某些不可知的原因,原发宇宙会偶尔偏离正常的时间轨道,走向注定毁灭的歧路--离线宇宙。离线宇宙出现的第一个信号是“圣物”的降临。为免于整个世界的覆灭,某个被“神之手”选中的“活体接受者”必须在离线宇宙的大限到来之前,将“圣物”送还原发宇宙。他周围的“被控体”将竭尽所能诱使他完成这一天降大任——“神圣调停”。在这之后,离线宇宙将准时关闭,原发宇宙则返回“歧路”的起点,继续沿原有方向运行。而包括“活体接受者”在内的一切“被控体”,都将不复记忆,心中只留些许残片,仿佛大梦刚觉。

本片故事(除最后一段之外)均发生在离线宇宙之内,一切事件都沿着宿命的轨迹引向唯一的结局:Donnie牺牲自己,拯救原发宇宙。“圣物”为喷气发动机,“活体接受者”是主人公Donnie Darko,“被控体”是其余所有人物(即时空涡流产生地Middlesex的小镇居民。其中弗兰克和女主角Gretchen均是“死控体”,但只有弗兰克使用了异次元通道与Donnie沟通;他们在离线世界里唯一的作用就是设置“引导陷阱”,保证Donnie了解一切真相并成功地将“圣物”及时送回原发宇宙)。离线宇宙的大限是:28天6小时42分12秒。那一刻到来之时,也就是黑洞吞噬一切的世界末日。


TOP7.《内陆帝国》

这还是一部大卫林奇的作品,本人认为这是大卫林奇晚年最自信最巅峰的一部作品。《穆赫兰道》、《妖夜荒踪》,你看不懂,可以看上10遍20遍50遍你还是能懂它所表达的是什么东西。但这部大卫最后的电影之作,楼主敢打包票,不管你看上多少遍,你永远不懂它在讲什么!可能这时候又有人要笑楼主了,听我慢慢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极端到发指的一部电影,本片长达3个小时,楼主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无法忍受这种格调。在这里,楼主是不推介朋友们看的,因为楼主是大卫粉,所以在很艰难的思想斗争下才勉强看完,更别说去看懂了。看完第一遍楼主就感到有呕吐的感觉,跑进厕所干呕好几下。这是大卫最诡异的一部电影,他在告别的时候似乎想告诉我们什么,但我们完全不会懂。楼主看过一切关于内陆的影评解析,但答案五花八门,似乎找得到,又似乎找不到。

这是一种很让人抓狂的感觉,你明明感觉它的每一步都有所精妙的设定,但你就是解不出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拍给外星人看的,这就是林奇的魅力所在。直到最后,他拿出一部所有人都不懂的电影,而且长到让人无法接受的片长出来。说实话,楼主看这部电影仅仅2遍,就放弃了。如果你不迷大卫,可能电影前30分钟你就会看得想睡觉,有些人就会大骂:草你吗的这部电影到底开始没!我根本不明白它什么时候开始,到底什么时候会有故事发生!这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但在艺术上,大卫再次触碰到没有人能触碰到的境界!这部电影可能超前1个世纪,可能未来,它会像《穆赫兰道》一样备受推崇。

大卫林奇,一个梦的爱好者,他的电影从来都是建立在虚实之间。当我们能够分清实虚之前,我想不会有人能看懂这部电影的!好奇的朋友还是可以看下的,但没说我不提醒你,小心自己骂脏话。


TOP6.《杀人的回忆》

这是2003年在韩国票房冠军的宝座上停留了三个月之久的暴力动作大片,是继《朋友》之后最佳的韩国犯罪电影,导演奉俊昊充分显示了他对各种电影语言的掌控能力和在剧情编织、线索设置、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过人之处。影片推出后好评如潮,连连获奖就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认可。

《杀人回忆》的手法之娴熟可作为成功商业电影的范本,其中既有惊悚场面,又不乏戏噱与搞笑,加上韩国电影中特殊的温情,重视细节处的把握,整部电影收放自如,节奏如行云流水般张弛有致。影片前半部分是经典悬疑片的模式——隐型的凶手、茫然的警察。随着故事的发展,嫌疑人一个个被推翻,使得案件更加扑朔迷离。当所有人都将怀疑的目光指向同一个人的时候,结局却又让所有人震惊。影片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悬疑片的认定,原来真相既不能从直觉判断也难以从客观事物推倒。

网路上如出一辙的好评,有人不吝将“史上最好看的韩国电影”冠之,甚至称之为“毫无破绽的完美电影”。零缺陷的赞誉固显夸张,但本片确是将韩片引领入潮的代表之作。背负着这样的事先认知来看本片倒是格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TOP5.《活着》

中国电影会从《活着》这部电影开始,没想到这是结束。

把小说改成电影很普遍,可少有电影超过原著的。《活着》是目前最好的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电影。

很多人认为这是张艺谋炮制得最好的一部片子,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当代野史。因为正史的缺失,更显出了它的超常价值。改编后的故事本身便远超过了余华的原著,修正了许多不具典型性、合理性和不便于用电影语言表达的地方。


TOP4.《阿飞正传》

故事以六十年代初期为背景,折射的却是90年代人们疲惫的灵魂。

这部片只有人物,并无完整故事。导演驾驭演员,借出色美术设计及极具风格的摄影,直接切入人物内心世界,令观众清晰地感受到环境气氛及角色激情。

1990年12月,《阿飞正传》上映,为90年代香港影坛产生了一个重要名字——王家卫。转眼又一个十年,这些年来,“王家卫”这三个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形容词,一个学派,以及一种观影印象(当然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2000年,又有一出《花样年华》,遥相呼应着10年前的阿飞情,是巧合吗?或者王导演的心没动,是我们的心动而已。


TOP3.《逃离德黑兰》

这部电影可能是2013年最好的一部作品。

《逃离德黑兰》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本该值得高兴,可是在伊朗国内却引发了激烈的批评,一些伊朗民众认为这部片子丑化了伊朗。

《逃离德黑兰》根据1979年的伊朗人质事件改编而来,讲述了美国中情局特工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大使馆备战的情况下,成功将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电影制作方宣称,内容并非虚构。


TOP2.《雨人》

《雨人》是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著名演员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查理·巴比特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患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巴比特,便计划骗取这笔财富,并计划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赢钱,但在此过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

这部电影是楼主心中为数不多的钟爱之作。


TOP1.《低俗小说》

形容此片为完美到不能再完美的电影。

其实所谓的人性很简单,懂的自然懂,不懂的就张口骂,这就是人性。

 

上一个:“基洛夫”飞艇真实再现 美国制造科幻造型

下一个:低调稳重的结晶 雷蛇雷刃笔记本测评

推荐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