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航空母舰排行榜
【1】光辉级航空母舰
【2】翔鹤级航空母舰
【3】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4】大凤号航空母舰
【5】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6】信浓号航空母舰
【7】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
【8】赤城号航空母舰
【9】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每艘航母详情
光辉级航空母舰
光辉级航空母舰(ILLUSTRIOUS CLASS)是英国海军建造的一型航空母舰。
概况
光辉级航空母舰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设计的一级新型航空母舰,1936年英国通过建造两艘2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预算。1937年海军预算中计划建造另外两艘同级航空母舰。这一新型航空母舰与之前英国建造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有很大不同,机库和飞行甲板都有装甲防护。因为英国皇家海军认为其将在北海和地中海岸基飞机的航程内作战,而英国的舰载机却不具备陆上战斗机的优良性能,为抵御轰炸机的优势英国海军决定给航空母舰尽可能提供有效的保护。
光辉级航空母舰排水量与“皇家方舟”号大体相当。飞行甲板比“皇家方舟”号短18米。其最大的特点:采用装甲飞行甲板,以抵御450公斤炸弹的攻击。光辉级航空母舰独特的装甲飞行甲板设计为其提供了很强的生存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验证了这一点。但作战实践暴露了最大缺点:舰载机数量不足。与“皇家方舟”号拥有双层两座机库不同,光辉级只有一层机库,舰载机只有36架,曾遭到激烈批评。其实这个缺陷不象想的那样严重,后来,改进了飞机的搭载方法,增加了飞机的搭载量。“不挠”号在建造过程中,对原设计做了改进,在原设计机库下面加了半层机库,削减机库的侧壁装甲,并把机库高度从4.88米减到4.27米。与此同时,1938年和1939年预算中拟定建造同级两艘航空母舰的计划,基于上述原因被撤销。在后续改进型上,增加排水量,第二层机库加大从而增加了载机数量。光辉级航空母舰为了提高防空能力,在飞行甲板边缘四角各配置了两座114毫米高炮炮塔。装有79Z型对空警戒雷达。
性能数据
光辉号/胜利号/可畏号 性能数据
设计排水量23,000吨;满载排水量29,100-29,700吨,36,320吨(胜利号改装后)
全长757.5英尺,水线长725.5英尺,型宽95.9英尺/103.6英尺(胜利号改装后),吃水29.4英尺/31.6英尺(胜利号改装后)
飞行甲板长度752英尺/781.5英尺(胜利号改装后),宽度116.3英尺/156.8英尺(胜利号改装后)
机库长139.69米,宽18.9米,高4.88米.
动力装置:6台锅炉,3台蒸汽轮机,桨轴3,主机输出功率马力111,000 轴马力
最大航速:30.5 节
装甲:舰体侧舷4.5英寸,机库侧壁4.5英寸(R87/R38/R67),飞行甲板4.38英寸,机库甲板1.36英寸
武备:16门4.5英寸/45倍径高炮;双联装炮塔8座,6座8联装(2磅)砰砰炮,
20门40mm Bofors高炮,45门20mm Oerlikon高炮(战后全部拆除)。
舰载机:35架(设计)-48架
设计编制:海员900 空勤人员550
战时最大人员数:海员1300 空勤人员700
不挠号(改进型) 性能数据
设计排水量23,000吨;满载排水量29,100-29,700吨;
外形尺寸:全长757.5英尺,水线长725.5英尺,型宽95.9英尺,吃水29.4英尺
飞行甲板 长度752英尺,宽度116.3英尺
上部机库长度458英尺长,宽62英尺,高14英尺,下部机库长度168英尺,宽62英尺,高16英尺
动力装置:6台锅炉,3台蒸汽轮机,桨轴3,主机输出功率111,000轴马力
最大航速:30.5 节
装甲:舰体侧舷4.5英寸,机库侧壁1.6英寸,飞行甲板4.38英寸,机库甲板1.36英寸
武备:16门4.5英寸/45倍径高炮;双联装炮塔8座,6座8联装(2磅)砰砰炮,
20门40mm Bofors高炮,45门20mm Oerlikon高炮。
舰载机:43架(设计)
翔鹤级航空母舰翔鹤
翔鹤级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
概况
1936年日本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谈判,1937年日本海军的03造舰补充计划中拨款建造两艘翔鹤级航空母舰。日本海军能够不再受任何条约的限制设计所需的航空母舰。翔鹤级可视为是苍龙号航空母舰的扩大改进型,加装防护装甲,干舷很高。飞行甲板长242米,设双层机库,3部升降机,配备两组拦阻索,分别位于舰首与舰尾,舰上没有装备弹射器。具有日本特色的向下弯曲的横卧式烟囱位于舰体右舷中部。由于先前将岛式舰桥置于舰体左舷的设计并不实用,两舰的岛式舰桥统一设在舰体右舷。舰首安装一部用以探测敌潜艇的水听器。翔鹤级可称为当时最强的航空母舰之一。同型舰两艘:翔鹤号(Shokaku)1937年12月开始建造,1941年8月竣工;瑞鹤号(Zuikaku)1938年5月开始建造,1941年9月竣工。
作战经历
1941年两艘翔鹤级竣工后编入日本联合舰队第五航空战队竣工时的翔鹤号航空母舰。首次作战任务是与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第二航空战队(飞龙号和苍龙号)共6艘航空母舰参与偷袭珍珠港,最初两艘翔鹤级因新近服役并未纳入袭击珍珠港计划中的参战舰艇,最终还是被编入参战部队。之后的1942年初,“瑞鹤”号和“翔鹤”号随日本航空舰队向西扫荡南太平洋至东南亚外围诸要地。1942年4月转战印度洋海域对英国海军的作战。 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中,“翔鹤”号和“瑞鹤”号竣工后的瑞鹤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与美军航空母舰展开历史上首次航空母舰之间的远距离交战。美军“列克星顿”号沉没、“约克城”号受伤。“翔鹤”号被命中了三颗炸弹严重受损,“瑞鹤”号舰载机损失过半,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被击沉。由于珊瑚海海战造成的损失两舰没有参加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损失四艘大型航空母舰,翔鹤级两舰成为日本海军西南太平洋鏖战中的主力,1942年的两次海战中,两度击伤美军“企业”号,击毁“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而“翔鹤”号在圣克鲁斯海战中被命中4颗炸弹再次严重受损。
1944年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人力、物力的差距开始显现,日本海军形势日益被动。 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翔鹤”号被美军潜水艇命中4枚鱼雷沉没。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由于航空兵力损失殆近“瑞鹤”号被编入第3航空战队引诱美军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北上,配合日本联合舰队其他舰队作战,最后被美军舰载战机击沉。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25,675吨、公试排水量29,800吨,满载排水量32,105吨
尺寸:舰长257.5米、宽26米、吃水8.87米,飞行甲板长242米
动力装置:8座锅炉,4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65,000马力,4轴
航速:34节,续航力:9,700海里/18节
武备:16门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射炮,36门三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
舰载机:72架(舰战18架、舰爆27架、舰攻27架),另外携带备用机12架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Es** CV-9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历来所建数量最多的一级航空母舰。美国的战史学家大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在太平洋战争中海军航空兵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其中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则起了显著作用。给美国海军航空兵注入了机动性、持久力和攻击力,使盟国海军从日本海军手中夺取了太平洋的制海权,确保了盟军部队直逼日本本土,最终击败日本。
建造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己有5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战列舰仍被视为海上力量的中坚,航空母舰只是一种海上浮动机场,从上面起降侦察机和尚未证明其威力的攻击机。舰载航空兵的战略、战术以及它的作用还依然处于理论性争论之中。
随着欧洲战事的爆发和日本扩张与美国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国深感有加强航空母舰建造的必要,在罗斯福总统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国会1940年6月通过“舰队扩**案”,“两洋海军法案”,计划于1940财年建造11艘、1941财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但到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却只有5艘开工。珍珠港事件导致了美国海军战略思想的彻底变化。残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力量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了抗击兵力。这时,美国人才感到航空母舰数量的不足。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约克城”号、“黄蜂”号和“大黄蜂”号在1942年相继战沉,在一段时间内,美军在太平洋战区曾经只剩下了“企业”号一艘可以作战的航空母舰。在此情况下,美国国会和**作出了加速建造航母的决定:优先建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1942年财年再提供10艘、1943年财年提供3艘、1944年提供6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性能数据
性能与武备
标准排水量27200吨,满载排水量34880吨。舰长(全长)265.79米,飞行甲板长262.13米;舰宽28.35米,飞行甲板宽29.26米;平均吃水7米。机库长174米、宽21米、高5.4米。
推进装置:8台锅炉,4部齿轮传动式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5万轴马力,4轴,航速32.7节。燃料载量63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15节。
水线装甲带厚63毫米-101毫米,炮塔装甲厚127毫米,炮塔底座装甲厚28毫米,飞行甲板装甲38毫米,机库甲板装甲厚76毫米,主甲板装甲厚为38毫米。
武备:12门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用以对付远距离目标。高射炮数量,在整个战争期间变动较大,各舰不一。第一批埃塞克斯级航母建成时,每舰装有8座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炮,共32门;并装有46门单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到战争后期,埃塞克斯级上的40毫米“博幅斯”高炮增至68门,20毫米“厄利孔”高炮增至55门。
舰载机
最初时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航空大队由以下中队组成:2个战斗机中队(36架)、1个侦察轰炸机中队(18架);1个俯冲轰炸机中队(18架)、1个鱼雷轰炸机中队(18架)、1架担任联络任务的俯冲轰炸机,共计91架飞机;另有9架备用(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各3架)。随着雷达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侦察机的需要日益减少,于是到1944年侦察轰炸机中队和俯冲轰炸机中队合并,共计24架俯冲轰炸机,原先12架侦察轰炸机的空额则由战斗机替补,总数仍为91架。至1945年夏,典型的埃塞克斯级航母的航空大队包括:1个战斗机中队(36-37架)、1个战斗轰炸机中队(36-37架)、1个俯冲轰炸机中队(15架)和1个鱼雷机中队(15架),总计103架飞机。
弹药
初期,每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上的弹药载量为:平均每门40毫米炮各弹800发,每门20毫米炮备弹为4076发,弹药总重47吨,为定编舰载机重的50%。后来,为了增加航母的干舷和稳性,美国舰船局严格规定了每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弹药载量:每门40毫米炮为500发,每门20毫米炮为1420发。
编制人数
战争期间,随着飞行员、地勤人员和炮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上的住舱十分拥挤。到1945年,其标准编制员额比设计预定的人数多50%,总计3442人,其中军官382人,士兵3060人。
大凤号航空母舰
大凤号(Taiho)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
20世纪30年代,限制海军军备的**海军条约有效期截至到1936年12月失效,进入了所谓无条约制约的时期,世界各海军强国开始了军备竞赛。日本海军以美国海军为对手实施造舰计划。1939年,实施第四次舰艇补充计划(丸四计划),计划中包括了建造一艘航空母舰。日本海军按计划建造一艘新的舰队航空母舰“大凤”号,与其它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不同的是,“大凤”号准备在舰队中承当支援其他航母作战,并不以搭载舰载机数为最优先指标,而是将船舰的防护性摆在首位,重点要求提高防御力。
大凤号航空母舰设二层机库,飞机升降机两部,一前一后配置。大凤号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第一艘采用装甲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铺设厚75毫米装甲,其下还有20毫米特种钢板,可抵抗500千克炸弹的轰炸。在此前的日本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缺少装甲防护,俯冲轰炸机攻击时仅1颗炸弹就可以使航空母舰失去战斗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中途岛海战,日军被击沉的4艘航空母舰全部是被俯冲轰炸机的炸弹击中而被摧毁。考虑舰的稳性装甲没有覆盖全部飞行甲板,装甲覆盖范围在前后升降机之间长度150米。为加强结构强度飞行甲板中部不再设飞机升降机。船舷侧防护装甲由上部(185毫米)向下逐渐变薄(70毫米),水线以下防护装甲采用倾斜布置。为了防止飞行甲板以及结构重量增加引起整艘船的重心上升,“大凤”号的干舷比翔鹤级航空母舰低1.7米,飞行甲板前端舰首及舰体机库中、前部侧面设计同英国光辉级航空母舰一样采用全封闭式,以抵御恶劣海况大浪的损害。以往日本航空母舰设计了舷侧伸出向下弯曲的烟囱,大凤号改为与舰桥一体化的舰岛(位于右舷)结构,直立式烟囱在舰岛顶部向外倾斜26度,减轻烟囱排烟对飞行作业的影响。日本海军由邮轮改装的隼鹰级航空母舰以及由未完工战列舰改装的信浓号航空母舰均采用类似结构。“大凤”号载机60架(被击沉时舰载飞机75架:舰战27架,舰爆27架,舰攻18架和侦察机3架)。
大凤号航空母舰1941年7月10日在神戸川崎造船所开工,1943年4月7日下水,于1944年3月7日完工。马里亚纳海战前的大凤号航空母舰竣工后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4月驶抵新加坡准备战备训练。1944年6月编入第三舰队第一机动舰队,担任旗舰,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日本舰队利用日占岛屿的有利事态,出动舰载机对美国舰队实施穿梭轰炸,由于日本飞行员缺乏训练,舰载机性能不佳,日本舰载机大部分被击落。6月19日8时,大凤号航空母舰在飞机起飞作业时候,美国潜艇“大青花鱼”(USS Albacore SS-218)号在大凤号右舷前方距离5300米处占领阵位发射6条鱼雷,大凤号航空母舰起飞的一架舰载机曾俯冲入水试图拦截鱼雷。其中一条鱼雷命中右舷,击穿了前部油舱附近的舰体,前升降机损坏。 大凤号中雷后6小时还能正常航行,因前部油舱输油管线中雷时产生破损,燃油在舰体内挥发,密封式舰体加上由于封闭了前方升降机,更造成空气流通系统无法运作,使油气难以外泄,在舰体内部弥漫,。下午2时32分,因为油气浓度过高,引起前部发生爆炸,5分钟后,引爆前弹药库,舰体开始倾斜。下午4时30分,这艘服役才3个月的新型航空母舰就葬身海底。660人阵亡。沉没地点为东经138度12分,北纬12度5分。8月26日除籍。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9,300吨,正常排水量34,200吨
舰长260.6米,水线宽27.7米,吃水9.59米;飞行甲板长257.5米,最大宽度30米
动力装置:8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60,000hp
最高航速33节。载油5700吨,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
武备:10cm/65倍口径双联装高射炮6座、25mm三联装高射机关炮22座
对空雷达2部
舰载机:60架(舰战18架、舰攻36架、舰侦6架)
编制舰员:1750人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目录
皇家方舟号(1937年)航空母舰简介
舰名:皇家方舟(Ark Royal III)
建造船厂:坎贝尔.莱德船厂
开工日期:Sep.16/1935;
下水日期:Apr.13/1937;
服役日期:Nov.17/1938
皇家方舟号是英国皇家海军全新的设计的航空母舰,开创了现代航空母舰的新纪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最著名的战斗是在围歼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役中击毁其方向舵,为英国海军舰队最后击沉该舰赢得了先机。
建造概况
1934年英国批准拨款建造一艘新式舰队航空母舰,在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航空母舰的限制范围内制定了设计方案。成为英国海军后续建造航空母舰的原型。1935年9月开工建造,1937年下水时命名为“皇家方舟”号,1938年完工服役。
皇家方舟号船型长宽比例为7.6:1。考虑到在大西洋的恶劣海况,舰体采用高干舷,舰艏设计成封闭型,两层封闭式机库包括在舰体结构中,并将飞行甲板(钢质)作为强力甲板,是船体的上桁材。这是英国与同期美、日设计的航空母舰不同之处。这种结构只能配置小型升降机,升降机较窄,运往机库飞机都必须事先把机翼折叠起来。拥有三部升降机,升降机有两个平台在飞行甲板与两层机库之间分别运行,作业比较烦琐。飞行甲板在舰艏和舰艉加装了向下倾斜的外伸板,尽量扩大飞行甲板面积。前端安装两台液压式弹射器,舰桥、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设计岛式上层建筑时利用空气动力学因素以减少湍流。侧舷以及下层机库甲板等要害部位铺设有装甲,可抵御500磅炸弹的攻击。建造过程中舰体大量采用焊接工艺节省结构重量。
服役经历
“皇家方舟”号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是英国皇家海军可以使用的最先进的航空母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4月投入挪威战役,“皇家方舟”号的俯冲轰炸机炸沉了一艘德国轻巡洋舰。
1940年7月随英国舰队攻击阿尔及利亚米尔斯克比尔泊地的法国舰队。战争期间“皇家方舟”号主要在地中海掩护运输船队。“皇家方舟”号参加最著名的战斗是1941年5月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皇家方舟”号的鱼雷轰炸机打坏其船舵,为英国舰队最后击沉俾斯麦号争取了时间。
1941年11月13日“皇家方舟”号在运载飞机到马耳他岛返回后,距直布罗陀50海里处被德国U-81号潜艇发射一枚鱼雷命中,损管失败而沉没。沉没位置位于直布罗陀东30英里处。
性能数据
排水量:
设计排水量:19,500吨;满载排水量:27,300吨
外形尺寸:
舰长243.8米,宽29米,吃水7米。
飞行甲板长度800英尺,飞行甲板宽度112英尺
舰载机机库:
上部机库 568英尺长,60英尺宽,16英尺高;
下部机库 452英尺长,60英尺宽,16英尺高;
面积52,580平方英尺
动力装置:6座锅炉;3台Parsons蒸汽涡轮机;桨轴3,主机输出功率102,000轴马力
最大航速:31节;续航能力:7,600海里/20节
装甲:侧舷垂直装甲4.5英寸;水平装甲2.5英寸;机库装甲1.36英寸
武器装备:16门4.5英寸/45倍口径重型高炮,8座双联装炮塔;48门2磅砰砰炮,6座8联装炮塔;32挺0.5英寸口径高射机枪
舰载机:72架(设计)。通常60架:48架剑鱼鱼雷机,12架鱼鹰战斗/轰炸机 或者 36架剑鱼鱼雷机和24架鱼鹰战斗/轰炸机;服役后期鱼鹰被大鸥战斗/轰炸机(skua)取代。
舰员:1200-1650
信浓号航空母舰
信浓号航空母舰于1944年11月19日完工,在整个改装过程中,其加装的防护装甲就消耗钢材1.7万吨,满载排水量竟然高达71890吨(标准排水量62000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也是在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服役以前,历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舰。
110号舰的舰名是采用了战列舰命名方式,取名自日本古代番国当中的信浓国。信浓号的舰籍编入横须贺镇守府。
性能概况
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的航空母舰过于强调进攻能力,强调舰载飞机的装载数量,航空母舰的防御能力不是优先指标。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俯冲轰炸机一举摧毁四艘日本海军主力航空母舰,其防御力薄弱的弱点显而易见。根据战后的调查,美军俯冲轰炸机飞机的炸弹穿透日本航空母舰的甲板,在航母内部爆炸,造成航母的严重损伤。
“信浓”号机库只有一层是因为当时的110号舰中央部分正进行工程,无法加设下层宽库。但如此一来重心不会升高,整块飞行甲板都可以装甲化。为了有效防御高空和俯冲轰炸,“信浓”号的飞行甲板铺装了甲板装甲,当初设计方案要求「能承受800公斤炸弹的垂直撞击」,但因为会增加甲板重量与制造能力的限制,改为500公斤炸弹。为满足该要求,装甲板厚达95毫米,由20毫米特殊甲板与75毫米CNC甲板所组成。材质与厚度均与大凤号的没有太大分别,但全长256米,最大宽度40米的飞行甲板都全部铺上相同材质装甲(大凤号铺装范围更大)。再加上采用了大凤号没有用上的设计,在飞行甲板前部与后部附近两处的13米正方型升降机上都铺上同样厚度的装甲,重量达180吨。与大风号采用封闭式的机库以及舰艏不同,“信浓”号采用了通风能力很好的开放式机库设计。信浓号的机库前部份三份之二(搭载攻击机用)是开放型,而后部是密闭型(搭载战斗机用)。前部采用开放型设计是为了当受到攻击引发火灾时,可以从那儿清除炸弹与鱼雷。
大型的岛型舰桥设置于右舷中央部上。舰桥的后部有向上排烟的烟囱往外侧倾斜23度。这是日本海军继大凤号又一次在航空母舰使用此类的烟囱。
“信浓”号舰体原始设计作为战列舰,水线上的舷侧装甲则从410毫米减为200毫米。战舰的主炮弹药库就直接用作航空母舰的高射炮弹、机枪弹、炸弹、鱼雷等仓库。飞机用燃料库则以常用的25毫米装甲板加强。舰体底部从大和级战列舰?的双重底部强化为三重底部。全长266m,飞行甲板长256m,全宽36.3 m,吃水10m
信浓号航空母舰动力装置为主锅炉12座,4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50000马力,最大航速28节,续航力18节时10000海里。信浓号航空母舰的动力和大和级战列舰相当,比一般舰队航空母舰的速度低,而续航能力超过大和级很多,可以满足实战需要。
信浓号航空母舰的舰载火炮用于防空自卫为主,双联装127mm大口径的高平炮8座还有三联25mm小口径高射炮37座另外还有13mm口径高射机枪22座。
127mm口径高平炮,可以作为舰炮平射攻击地方舰船,也可以作为高炮使用,射速每分钟超过15发,最大仰角十90度到-10度,采用半自动装填,主要用来对付中高空的敌机,威力较大,但是实战中作用一般。
25mm口径高射炮主要对来对付低空目标,射速很快。缺点在于威力较小,因使用15发固定弹匣供弹,每次换弹药时必须停止射击,使防空效率大打折扣。各方面性能都不如美军20mm口径以及40mm口径高射炮。
13mm口径高射机枪主要对付贴近战舰的敌人飞机。虽然射速高,但是威力很弱,加上美军飞机一般有装甲以及其他的保护措施,杀伤力明显不足。
舰载机,最初设计为搭载38架“烈风”式战斗机,18架“流星”式攻击机,9架“彩云”式侦察机,一共65架,这个数量偏小。低于同时代的美国建造的航空母舰,日本早期的大型航空母舰也超过这个数字。
后来因为信浓号的设计需求发生改变,改为20架战斗机和27架攻击机机,一共47架。为了提高整舰的防御能力造成舰载机数量较少。这些飞机的性能已经有大幅度的进步,一定程度弥补了数量的不足。但是,新型舰载机数量的不足,更严重的是飞行员的匮乏限制飞机性能的发挥。
在信浓号航空母舰第一次试航之前,日本航空母舰已经损失了几乎全部大型航空母舰,而且有经验的飞行员严重匮乏。而单靠信浓号航空母舰,是无法形成战斗力的。而且难逃最终覆灭的命运。
信浓号航空母舰工程再三延误,由于海军方面严令“信浓”号必须在1944年完成,竣工日期却要比最初预计的提早五个月,熟练的工人更被征召服兵役,为补人手不足,除了动员民间造船厂的工人与海军学校的学生,就连其它工种的学生都招揽过来赶工。工人都深信「完成信浓号则能挽救日本」。因为工程一再赶工,舰内设备都只配备最低限度,只进行了最低限度的测试甚至省略。
信浓号航空母舰虽然在11月19日加入现役。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的细节没有完成,还需要建造和调整。“信浓”号的水兵基本都是新兵,素质很差,要他们能够成功的熟练操纵这艘军舰也需要数月的时间。
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
概况
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Lexington class aircraft carrier)是美国海军建造的一型航空母舰,也是美国海军第一种大型航空母舰,在其服役期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共有两艘同型舰,分别为列克星敦号(USS Lexington CV-2)与萨拉托加号(USS Saratoga CV-3)。原本是1920年陆续开工的战列巡洋舰(该级战舰装备8门双联装16英寸口径主炮,航速33节,设计排水量35000吨。计划建造6艘。该级舰两艘改建成航空母舰,其余同型舰停工解体)。按照1922年签订的**海军条约规定,条约准许各缔约国利用规定必须废弃的主力舰船体改装两艘3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美国因此将停建的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中进度最快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改建成航空母舰。宣布的标准排水量是3万3千吨,加上条约允许改装增加的3千吨,实际上是3万6千吨。两舰皆於1927年底完工,采用封闭舰首,单层机库,拥有两部升降机,全通式飞行甲板长271米,岛式舰桥与巨大而扁平的烟囱设在右舷。采用蒸汽轮机-电动机主机的电气推进动力系统。防护装甲与巡洋舰相当。4座双联装203毫米口径火炮分别装在上层建筑前后,用来打击水面目标。装备203毫米口径火炮对敌巡洋舰的防御能力则是个疑问,多年以后才证明无此必要。
萨拉托加号(Saratoga CV-3)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和平时期,两舰在美国海军举行的舰队演习中,提供了许多操作使用航空母舰的经验,这两艘姊妹舰还常互相实施“攻击”,来检验航空母舰的应用理论。尤其是1929年的第9次舰队演习,萨拉托加号在一次大胆的行动中,与舰队其它军舰分开,单独「攻击」由姊妹舰列克星敦号所防守的巴拿马运河,证明了航空母舰在作战上的灵活性,显示出空中突袭可在短的时间内扭转整个战局,导致了美国海军以航空母舰为舰队核心的战术出现。
列克星敦号(Lexington CV-2)
1930年1月列克星敦号奉命为因干旱导致水力发电中断的**州塔科马市的10万居民供电,功率庞大的蒸汽轮机-电动机主机接通岸上的电缆,1个月总计供电425万千瓦,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逸闻。
战争经历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因不在港内从而躲过一劫。
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中,由列克星敦号(第11特混舰队旗舰)与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起飞的舰载机,分别击沉、击伤日本海军祥凤号与翔鹤号两艘航空母舰,但列克星敦号也遭到重创。尽管火势曾一度得到控制,但列克星敦号最后还是因为航空汽油渗漏汽油蒸汽逐渐蔓延引起大爆炸而被摧毁沉没。
1942年1月,萨拉托加号被鱼雷击中后,改装拆除了8吋口径火炮后的萨拉托加号在维修中拆除了无用的8英吋口径火炮,安装现代化的防空火力。1942年8月萨拉托加号的舰载机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击沉日本海军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1943年萨拉托加号部署在西南太平洋为在东所罗门群岛作战的美军提供空中掩护。1944年3月,驶往印度洋与英国远东舰队汇合共同作战。萨拉托加号在1944年9月抵达珍珠港开始进行夜间飞行训练和试验,训练夜间战斗机飞行队,萨拉托加号与企业号一同组成搭载夜间飞行队的舰队。1945年先后参加了进攻硫磺岛和冲绳岛的战役。
太平洋战争期间,萨拉托加号曾遭日本潜艇和神风自杀飞机攻击三次负伤,但仍安然支撑到战争结束。萨拉托加号总共获得7枚战役之星勋章。日本投降后在魔毯行动(Operation Magic Carpet)中运送美军人员返回美国本土。1946年时,萨拉托加号在比基尼环礁的十字路行动(Operation Crossroads)核试验中,因为**的水下爆炸威力造成舰体大量进水而沉没。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36,000吨、满载排水量43,400吨(萨拉托加号1945年改装后为50,000吨)
尺寸:舰长270.8米、宽32.3米、吃水7.35米
动力系统:16台重油锅炉,蒸汽轮机-电动机主机,主机输出功率180000马力,4轴
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10000海里/10节
装甲:船体侧舷5-7吋,第三层甲板2吋
武备:16门8英寸口径火炮,12门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后加装28mm高射炮4座,太平洋战争期间加装40mm高射炮,拆除8英寸口径火炮(萨拉托加号)。
舰载机:90架
赤城号航空母舰
赤城号(あかぎ/Akagi)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舰
命名
赤城号的命名源自日本关东北部的赤城山,这与大部分是使用飞翔的动物作为命名的其他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有点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赤城”号原本设计是一艘战列巡洋舰,中途改建为航空母舰,却没有再行改名而沿用原本的巡洋战舰命名所致。
概况
根据日本帝国海军制定的“八八舰队计划”,赤城号最初是作为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于1920年12月6日在吴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由于1922年**海军条约的签订,1922年2月5日暂停。1923年根据**海军条约的规定,日本将停建的巡洋战舰“赤城”号改建为航空母舰。从战列巡洋舰改为航空母舰时,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设有双层机库。最初“赤城”号安装3段飞行甲板呈阶梯状分为3层,上层是起降两用甲板,全长190米,宽30.5米,中、下两层与双层机库相接可供飞机直接从机库起飞,中层甲板供小型飞机起飞,长约15米,下甲板层较长供大型飞机起飞,长55米,宽23米。上层飞行甲板前端下面是横跨舰体两舷的舰桥。后来实践证实短距飞行甲板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而且舰桥位置太低,不利于观察和指挥。为了消除烟囱排烟对飞机着舰造成的不良影响,锅炉的废气从右舷伸向舷外并向下弯曲的烟囱排出。赤城号完工时安装了安装10门200毫米口径火炮,用来打击巡洋舰等水面目标,其中两座双联装炮塔并列安装在舰桥之前的甲板上,单装炮廓式炮组分别装在舰体后部两侧。赤城号航空母舰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标准排水量29500吨,航速31.7节。
1928年,日本帝国海军名将——**曾出任“赤城”号舰长。山本以其敏锐的眼光意识到了这种搭载飞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战舰对海战将产生的本质影响。尽管这种思想在当时海军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山本确实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赤城号之中。
赤城号航空母舰在日本帝国海军服役的前五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在右舷安装了一个小型岛式上层建筑。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间“赤城”号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进行了与加贺号航空母舰类似的现代化改装1935年-1938年改装完成后的赤城号。取消不实用的中下两层飞行甲板,拆除中层飞行甲板前面的2座双联装200毫米炮。上层飞行甲板改为全通式,加长加宽并进行结构加强,一直延伸至舰首并用立柱支撑。机库向前延伸,升降机3座。考虑航空母舰编队并行时便于各自的飞机起飞、降落,岛式舰桥特别的安装于舰体左舷,替代了原先的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在起飞整理队形或返航准备降落时,赤城号的飞机可以向右边盘旋,不会与并行舰的飞机起降发生空中交通冲突,实践表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由于某些原因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发生的事故更多。赤城号还对舰炮进行了重新调整。赤城号航空母舰改装后满载排水量41300吨,主机输出功率133000马力,最大航速31节,载机72架(最多可载91架)。
作战经历
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沪抗战中,赤城号、加贺号轰炸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赤城号先后在长江流域、华南、海南等地作战。
赤城号航空母舰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舰,赤城号上有日本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起飞的飞机从舰首方向拍摄的赤城号1940年,日、美关系日趋紧张,美国太平洋舰队移师珍珠港。1941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制定的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为此各航空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的政策是训练中的伤亡与实战中的伤亡同样对待。致使赤城号以及第一航空战队的飞行员在参战前轰炸的命中率可达到80%的水平。
1941年12月7日“赤城”号作为日本航空舰队旗舰,参与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最初6月内,由赤城号作为旗舰的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向西扫荡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赤城”号是机动部队指挥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的旗舰,被美国海军企业号航空母舰的舰载俯冲轰炸机命中两颗炸弹,引起甲板上刚加满油的舰载机和摆放在甲板上的鱼雷爆炸,执行护卫任务驱逐舰舞风号、荻风号、野风号和岚风号各自发射了一条鱼雷,赤城号于次日凌晨沉没。1942年9月25日日本海军除籍。
数据
赤城(あかぎ)
建造地:广岛吴海军工厂
动工:1920年12月6日(战列巡洋舰)
下水:1925年4月22日
服役:1927年3月27日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9,500吨/36,500吨(改装后) ;公试排水量:41,300吨(改装后)
长度:261米/190米(上层飞行甲板),宽度:29米,吃水:8.1米;改装后长度:260.67米/249.2米(飞行甲板),宽度:31.32米,吃水:8.7米
动力:19台锅炉,蒸汽轮机,主机最大输出功率133,000匹,4轴
最大航速31节,续航距离8200里/16节
武备:10座20厘米口径舰炮、6座12厘米双联装高射炮、14座25毫米双联装高射炮;改装后:6座20厘米口径舰炮、6座12厘米双联装高射炮、14座25毫米三联装高射炮
舰载机:舰战12、舰攻35、舰爆19、补用25,合共91架。舰战18、舰爆18、舰攻27(1941年12月)。
舰员编制:1297人;改装后1630人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建造概况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是美国在1930年代经济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实施期间,根据经济复兴法案拨款所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等级。1934年美国海军利用**海军条约规定的额度,计划建造两艘两万吨级航空母舰,并根据一号舰约克城号的命名称为约克城级。1936年日本退出海军裁军谈判开始建造大型航空母舰(翔鹤级航空母舰),美国海军因此在1938年通过海军扩建法案又追加建造一艘约克城级改进型的航空母舰,三舰同称约克城级。
企业号(Enterprise CV-6)约克城级充分吸收了之前美国海军改装、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该级舰采用开放式机库,拥有3部升降机,飞行甲板前端装有弹射器,紧急情况下舰载机可以通过在机库中设置的弹射器从机库中直接弹射起飞(但后来取消了这项不实用的功能),突出舰载机的出击能力。飞行甲板前后装了两组拦阻索,飞机可以在飞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木制飞行甲板没有装甲防护,舰桥、桅杆和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和之前建造的“突击者”号相比,约克城级增大了舰体和航速,同时加强了水平和水下防护。但是该级舰装甲较弱,水线以下舰体对鱼雷的防护能力存在有相当程度的缺陷。需要说明的是,就是从约克城级开始,美国航空母舰的岛式上层建筑和烟囱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美国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
大黄蜂号(Hornet CV-8)
约克城级同型舰共有3艘,分别是:“约克城”号(USS Yorktown CV-5)、“企业”号(USS Enterprise CV-6)和改进型“大黄蜂”号(USS Hornet CV-8)。
约克城号于1934年5月21日开工,1936年4月下水,1937年9月竣工;企业号于1934年7月6日开工,1936年10月下水,1938年5月竣工;大黄蜂号于1939年9月25日开工,1940年11月下水,1941年10月竣工。
约克城级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是美国海军的中流砥柱。在太平洋战争的前期,约克城级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对抗日本联合舰队的重要力量。仅从中途岛一役就可以断言,它们对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三艘同型舰中只有幸运的“企业”号服役到了战争的结束,而“约克城”号1942年在中途岛海战沉没,“大黄蜂”号在随后的圣克鲁斯海战战沉。
作战经历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企业号刚好不在港内(向威克岛运送飞机未归),约克城号在大西洋海域,随后调往太平洋补充遭重创的太平洋舰队。珍珠港事件爆发时,大黄蜂号还正在诺福克港外进行训练。
美军在珍珠港事件后以企业号与约克城号为核心的舰队,率先开始攻击日军所占领的太平洋岛屿,因而振奋了美军士气。1942年4月在企业号的护航之下,16架隶属于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25米契尔式(Mitchell)轰炸机自大黄蜂号起飞,成功空袭日本本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首次对日本本土成功实施的空袭任务,也就是著名的杜立特空袭(Doolittle Raid)。
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中,约克城号(第17特混舰队)与列克星顿号(第11特混舰队)的舰载俯冲轰炸机击沉(祥凤号)、重创(翔鹤号)日本航空母舰各一艘。海战中列克星顿号沉没、约克城号受到损伤。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中受伤返回珍珠港的约克城号经过连续3天抢修完毕,与同级企业号、大黄蜂号埋伏在中途岛东北海域,一举击沉日本海军的4艘航空母舰,其中,赤城号、加贺号以及飞龙号、一艘巡洋舰是企业号的舰载俯冲轰炸机的战果,约克城号的俯冲轰炸机摧毁了苍龙号。约克城号则连续遭日军飞龙号航空母舰的飞机反击,被3颗炸弹和2枚鱼雷命中,被迫弃舰,后被日本潜艇发射的2枚鱼雷击沉。
1942年美国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西南太平洋海域的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控制权的鏖战中,大黄蜂号在圣克鲁斯海战中被4颗炸弹和2枚鱼雷重创,后在日本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攻击之下被迫放弃,最终被击沉,企业号两次海战中都被炸弹击中而负伤,草草修理后带伤上阵的企业号一度成为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区内唯一可调用的航空母舰。
1943年企业号返回美国接受改装,延长飞行甲板,加强防鱼雷能力以及防空火力。
1944年企业号改装后重返战场,参加进攻日本的一系列海上作战,其中包括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
1945年企业号开始搭载夜间战斗机,成为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航空母舰(CVA-6),在硫磺岛战役中企业号创造174小时持续出动舰载机连续作战的记录,5月企业号在冲绳战役中被日本神风自杀飞机撞中,再次负伤,前升降机全毁,被迫返回美国大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企业号参加了胜利庆典活动,之后执行了运送海外军队返回美国的“魔毯”行动。
企业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总统嘉奖令以及20枚战役之星勋章,被官兵称为“Big E”,几乎参加了太平洋的所有重要战役,是美国海军功勋卓著的传奇军舰,1947年退役,1958年拆解。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98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
尺寸:舰长246.7米/232米(水线),宽25.4米(水线),吃水7.9米;飞行甲板长245米,宽33米
动力装置:9座锅炉,4座蒸汽轮机,4轴,主机输出功率120000马力
航速:33节,续航力:7900海里/20节,12,500海里/15节
装甲:船体侧舷装甲带2.5-4英寸,隔舱装甲4英寸,指挥塔4英寸(最大)
武备:8门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16门28毫米口径高射炮(4座四联装)
舰载机:80~90架(18~3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18架鱼雷轰炸机)